红丝石的诗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8

会圣宫石,在溪涧中,色紫,理如虢石,差硬,发墨不乏,扣之无声。 图片资料|字画收藏|新闻|批评
○青州青石
色类歙,理皆不及,发墨不乏,有瓦砾之象。
○成州栗亭石
色青,有铜点,大如指,理慢,发墨不乏,亦有瓦砾之象。
○潭州谷山砚
色淡青,有纹如乱丝,理慢,扣之无声,得墨快,发墨有光。
○成州栗玉砚
理坚,色如栗,不甚著墨,为器甚佳。
○归州绿石砚
理有风涛之象,纹头紧慢不等,治难平,得墨快,渗墨无光彩,色绿可爱,如贲色,澹如水苍玉。
○夔州黟石砚
色黑,理干,间有墨点,如墨玉光,发墨不乏。
○庐州青石砚
大略与潭州谷山同。
○苏州褐黄石砚
理粗,发墨不渗,类蘷石。土人刻成砚,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用之与不煨者一同,亦不燥,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
○建溪黯澹石
理如牛角,扣之声坚清,磨久不得墨,纵得,色变如灰,作器甚佳。
○陶砚
相州土人自制陶砚,在铜雀上,以熟绢二重淘泥澄之,取极细者,燔为砚。有色绿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填为水纹,其理细滑,着墨不费笔,但微渗。
○吕砚
泽州有吕道人陶砚,以别色泥于其首纯作吕字,内外透,后人效之,有缝不透也。其理坚重与凡石等,以历青火油之坚响渗入三分许,磨墨不乏,其理与方城石等。
○淄州砚
淄石理滑易乏,在建石之次。
○高丽砚
理密坚有声,发墨,色青间白,有金星,随横文密成列,用久乏。
○青州蕴玉石红丝石青石
理密,声坚清,色青黑,白点如弹,不着墨,墨无光,好事者但置为一器可。红丝石作器罙佳,大抵色白而纹红者慢,发墨,亦渍墨,不可洗,必磨治之;纹理斑石赤者,不渍墨,发墨有光,而纹大不入看。慢者经暍则色损,冻则裂,干则不可磨墨,浸经日方可用,一用又可涤,非品之善。青石有粗文如罗,近歙,亦着墨不发。
○虢州石
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石渐损回硬,墨磨之则有泥香。
○信州水晶砚
于他砚磨墨汁倾入用。
○蔡州白砚
理滑,可为器,为朱砚,花蕊石亦作小朱砚。
○性品
大抵四方砚发墨久不乏者,石必差软,扣之声低而有韵,岁久渐凹。不发墨者,石坚,扣之坚响,稍用则如镜走墨。余所品谓目击自收经用者,闻虽多,不录以传疑。古砚无不佳,岂不尝落非好事者手用之,则寻弃掷之矣。惟久在人间,贤庸并善,是以不乏传也。
○样品
晋砚,见于晋顾恺之画者,有于天生叠石上刋人面者,有十蹄圆铜砚中如鏊者。余尝以紫石作之,有上圆下方,于圆纯上刋两窍置笔者,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见于晋人图画。世俗呼为风字,盖不原两足之制,谓之凤足。至今端州石工,以两眼相对于足傍者,谓之凤足。凤之义,取五色英文,灿然成章也。今人有收得右军砚,其制与晋图画同,头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顶两纯皆绰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内之制,足狭长,色紫,类温岩,中凹成臼。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中亦成臼矣。又有人收古铜砚,一龟衔一砚如莲叶,两足,龟腹圆,墨水不可出,以笔头就之则出。又参政苏文简家,收唐画《唐太宗长孙后纳谏图》,宫人于玛瑙盘中托一圆头凤池砚,似晋制,头纯直微凸,如书凤字,左右纯斜刋,下不勒痕摺,向顶亦然,不滞墨,其外随内势简易。其后至隋唐,工稍巧,头圆,身微瘦,下阔而足或圆为柱,已不逮古。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如钺斧之状。仁庙已前,砚多作此制,后差少。资政殿学士蒲传正收真宗所用砚,与仁庙赐驸马都尉李公昭凤池砚,形制一同,至今尚方多此制。国初已来,公卿家往往有之。仁宗已前赐史院官砚,皆端溪石,纯薄,上狭下阔,峻直不出足,中坦夷,犹有凤池之像。或有四边刋花,中为鱼为龟者,凡此形制多端,下岩奇品也。嘉佑末,砚样已如大指粗,心甚凸,意求浑厚,而气象盖(益?)不古,纯斗故勒深,滞墨难涤,心凸,故点笔不圆,常如三角簇,盖古砚皆心凹,后稍正平,未有凸者。始自侍读学士唐彦猷,作红丝辟雍砚,心高凸,至作马蹄样,亦心凸,至磨墨溜向身出,观墨色则凸高增浮泛之势,援毫则非便也。其晋铜砚,虽如鏊,然顶殊平,以便援毫。今杭州龙华寺收梁传大夫瓷砚一枚甚大,磁褐色,心如鏊,环水如辟雍之制,下作浪花擢环近足处,而磨墨处无磁油,然殊著墨。古墨称螺,亦恐不若近世坚,不然殆不可磨也。又丹阳人多于古塳得铜砚,三足蹄,有盖,不镂花,中陷一片陶,今人往往作砚于其中,翻以为匣也。唐墓中间有得如莲叶,中凹两足,如凤池之制,甚薄,足或如枣也。今歙人最多作形制,而土人尤重端样,以平直斗样为贵,得美石无瑕,必先作此样,滞墨,甚可惜也。大抵石美无瑕,方可施工,璞而厚者,土人多识其藏疾,不复巧制,人或因其浑厚而美之。余尝恶歙样俗者,凡刋改十余砚,才半指许,便有病见,顿令人减爱。其端人不斵成,祗持璞卖者,亦多如是。陈文惠丞相家,收一蜀王衍时皇太子陶砚,连盖盖上有凤坐一台,余雕杂花草,湼之以金泥红漆,有字曰“凤凰台”,此制方直,上狭,笋在砚上,中甚平也。唐之制,见《文房四谱》;今之制,见《歙州砚图》,故不重出。此人力所为也。吾收一青翠叠石,坚响,三层,傍一嵌磨墨,上出一峰,高尺余,顶复平嵌岩如乱云四垂以覆砚,以水泽顶,则随叶垂珠滴砚心,上有铭识,事见唐庄南杰赋,乃历代所宝也。又收一正紫石,四叠,下有坐有足,巧于瘿盂,足上起一枝,细狭,枝上盘两叠,长七寸余,阔四寸余,如灵芝,首锐下阔,天然凤池之象,中微凹,点水磨墨,可书十幅纸,石理在方城之右。此非人力所成,信天下之瑰宝也。
附《砚录》
砚录(宋.唐询) 黄帝得玉治为砚,其上篆曰:帝鸿氏之砚也。 孔子庙中有石砚。晋武帝时张华、于暗青铁砚。 端州石工识山石之文理,凿之五七里,有穴出自然圆石,青紫色,琢之为砚,谓之子石砚。 《西京杂记》以玉为砚,取其不冰。 唐柳公权云:青州石末砚为第一。言磨讫墨易冷。绛州之砚次之。 古亦有木砚。傅玄《砚赞》云:木贵其能软,石贵其润坚。 --右并见《文房四谱》,杂出《古今传记》。 二十年前,颇于人间见用歙州婺源石砚。或问江南故老,且云:昔李王留意笔札,凡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李氏亡而龙尾石不复出。景佑中,校理钱仙芝知歙州,推考其事,乃得李氏取石之处,案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溪水之深不可入,始断其流,使由别道,其溪遂干。李氏去国,县人苦涉溪回远,复治之而石中绝。仙芝乃移县导之,使还故道而石又出,遂与端石并行。 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砚,人罕有识者。此石至灵,非它石可与较议,故列之于首焉。 端州石出高要县斧柯山,去州二十余里,前临大溪,登山五里乃至绝顶。匠人于此凿石,岁久乃成洞穴。洞中常有水,秋夏即不可入,春冬水涸,采石者竞入而其间阴黑,但以手扪石,随大小取之。大抵以石中有眼者最为贵,谓鸲鹆眼。盖石之精美者如木之有节,今不知者反以为石病。凡取石有四:曰上岩、下嵓、西坑、后(历),悉其下也。惟上嵓之石乃有眼,眼之美者皆青绿黄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八九重,其状皆圆。石之品有数种,其色正紫而微有润泽,无芒,叩之无声,此近水者也;其色微紫而不深重,近日视之,似有芒,叩之有声,此嵓壁之石。二者最为发墨。其次青紫参半,或紫而近赤,或青多紫少者,皆石之下也。端人每为砚,凡色不佳者,须佛桑花染渍之,初亦可爱,至经水即色如故矣。 水精亦可为砚。予曾于屯田员外郎丁恕处见之,大才四寸许,为风字样,其用墨处即不出光,尝以墨试之,发墨如歙石,但未知久用之如何耳。 凡自红丝已下,可为砚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 青州红丝石一 端州斧柯石二 歙州婺源石三 归州大沱石四 溜州金雀山石五 溜州青金石六 万州悬金崖石七 戎泸试金石八 青州紫金石九 吉州永福县石十 登州驼基岛石十一  已上可为砚石品也。 潍州北海县石末砚,士人取烂石研澄其末烧之为砚,即柳公权为第一者。潍乃唐青州北海县也。十三 水精砚十四 玉砚十五 已上可为砚之品也。 右抄本朝北海郡侯唐询所编《砚录》。询字彦猷,善书札。其第砚以红丝为首,盖询尝自遣青州益都县石工苏怀玉者求石于黑山之巅,怀玉以为洞穴深险,相传云红丝石去洞口 有刻字,乃中和年采石者所记,竟不知取之何用。迄今二百余年,人不复有至者。怀玉独与询所遣白真往六七日,得石广四五寸者二,镵以为砚。自嘉佑六年辛丑夏四月至癸卯春三月,历二年,凡工人数十,往得砚大小五十余。工人告以洞门巨石摧掩,不可复入,石遂绝。其后得之者皆洞外黄赤之石一耳五寸砚流落人间者绝少,询自以红丝石发之自我,又人不能遍见,品第之故以其私意置之第一。余尝于世父秘阁院见所谓红丝者,其理太细,磨之拒墨,但可研雌黄朱粉。色亦不甚红,岂所谓洞外黄赤之石者耶?不然,询以世所罕见者为录,以欺后人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