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三都的过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春秋晚期鲁国三桓削弱家臣势力的措施。三桓分别筑有城邑作为统治中心。季孙氏筑城于费(今山东费县西北),孟孙氏筑城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叔孙氏筑城于郈(今山东东平东南)。随着三桓的强大,三桓的家臣逐渐掌权,常依据城邑发动叛乱。鲁定公十一年(前498),子路任季孙氏的宰,实行隳三都。叔孙氏因家臣侯犯曾依据郈邑叛乱,将郈的城隳毁。季孙氏将隳费城,公山不狃从费起兵袭击国都,被司寇孔丘派兵打败,于是费城又隳毁。只有孟孙氏认为郕是他的保障,不愿隳毁。
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冬,季友率师打败了莒国军队,俘虏了莒侯之弟。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以后,僖公又封庆父的后代为孟孙氏,封邑在郕(今宁阳县东北)。封叔牙的后代为叔孙氏,封邑在郈(今东平县南)。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代为鲁大夫,共执国政。因三家同为鲁桓公之后,史称三桓。三桓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私属甲士达七千余人。
当时,季孙氏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季孙氏治理下的费地,生产关系相对进步, 经济日益繁荣。公元前566年,即鲁襄公七年春天,费邑宰(长官)南遗为季孙氏筑费城(旧址在今上冶古城一带),此时,季友玄孙季武子执政。同时,叔孙氏筑郈城,孟孙氏筑郕城,三城规模超过百雉(方丈为堵,三堵为雉,百雉为城),拟于国都。60余年后,孔子弟子仲由为季氏宰(家臣),孔子任鲁国司寇。孔子主张集权于公室,命令鲁国人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三家邑城过百雉,违反了周礼,不利于周王室的统治。因此,孔子主张堕三都。这一行动遭到费人的抵制。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在毁掉郈城城垣,即将毁费时,费邑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费人叛乱,攻入鲁国都城曲阜,吓得鲁定公躲入季孙武的宫室,登上武子之台。孔子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师讨伐,在姑蔑(今泗水县东)打败了公山不狃。于是,季桓子(季孙斯),仲孙何忌率师摧毁了费城城垣。在拆毁孟孙氏的郕城时,受到郕邑宰公敛处父的抵制。十二月,鲁定公亲自率师包围郕城,也没有攻下。堕郕之举,半途而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