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大作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本期加入“新教育”,开始学习“整本书阅读”之旅。回顾来时路,自评我不是优秀的学生,最多也就合格罢了。

      首先反思我的学习态度:我定位不高,也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新教育”,选“整本书阅读”科目,也是想借着集体的力量逼着自己读书罢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被动的人,行动力弱的人,有时说得多做的少,想的多行动少,读得不多写得也有限,缺乏毅力和恒心。有时又容易身陷琐事的泥潭难以自拔,加上身边环境中和我一样兴趣爱好的人也不多,我影响别人的力量不够,反倒有时受别人的影响多,所以能磕磕绊绊坚持到学期末不缺作业,已算自我成长迈出的一小步了。与那些天天坚持打卡,用心完成每一次作业,经常得优的同学相比,我暂时只有仰慕、汗颜的份了。提醒自己:且行且努力,且行且珍惜吧。

        学习过程:从报名“整本书阅读”开始,我就按着课程要求开始买书阅读了。我最先读的是《特别的女生撒哈拉》,那时老师还没有布置阅读作业,我仅凭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写的读书笔记,有精彩语句点评,分析波迪老师人物形象,谈波迪老师教育法给我们的启示。后来第五次作业,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时这些笔记都派上了用场。对比老师提出的问题:1、书里的这些人物,谁是孤儿?她或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是什么让她发生了改变?2、波迪老师的教育学有哪些,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我发现老师提出的导读问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下子抓住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撒哈拉和得里是文中”特殊“的孤儿,波迪老师是改变孤儿的关键人物,两个问题把全文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都囊括在内。由此可知,阅读成长类小说的关键是抓住“成长变化”中的主角人物和人物的改变来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绿野仙踪》读来容易,真正按老师的要求来,第一次梳理情节时我竟花了半天多时间,画情节导图2遍才敢拿出手,即便如此,第一次作业也才勉强得78分。比较了其他同学的作业后,我才发现自己仅仅是单纯的复述故事,说说自己对故事人物形象的解读,没有从文章的整体提炼出一个主题或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解读情节。通过看《女巫一定得死》,听童话作品解读,我知道了童话的情节是探索自我的旅程,内容包括四部分:跨越-----遭遇------征服------欢庆。童话的魅力在于:能反映出孩童内心世界发生的事件,能帮助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童话作品适合三四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师导读时可以指导孩子分角色朗读,画思维导图梳理情节,读后讲故事加深印象,精彩情节分享等方式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夏洛的网》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亲情、友情的故事,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个探讨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故事。 故事情节的设计按照:“渴望+阻碍+努力+结局”的结构展开。阅读这本书首先要了解故事大意,梳理情节后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联系实际进行评价、拓展,将夏洛与坦普尔顿进行对比,将威尔伯与农场中的母鹅等其他动物进行对比,进而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神话的力量》一书刷新了我对神话的理解。神话不仅仅是记录先民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过程,神话同时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套解释系统,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读神话最重要的方式是理解神话中的文化密码,比如:中国神话中女娲的形象是母亲,造物主形象的化身,巜圣经》中蛇是智慧和欲望的代表。让神话与我们的生活相对接,这是神话教学价值所在。教学神话故事的方式有:1、通过讲述,内化故事,在学生的身上灌注英雄精神、创造精神;2、理解不同民族神话中人物形象并比较他们的区别;3、体会与学习神话故事中想象与夸张的精妙之处;4、学习神话故事的结构形式,创编补写故事,锻炼想象力。大部分神话的叙述模式都是“英雄之旅”的模式:“冒险一一一支援一一一启程一一一考验一一一考验一一一任务一一一危机一一一宝物一一一结果一一一荣归一一一新生一一一解答一一一现状。”

      《讲不完的故事》这本书读了2遍,阅读和梳理情节花了整整两个多星期,直到听刘老师讲课时回答问题,仍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没读太懂没读明白。特意买了刘老师推荐的巜跟着名师学阅读》六年级上下册。根据书中提示梳理情节,画结构图,文章的现实和幻想交织的双线结构是一个重难点,准确理解文中事物的寓意是第二个难点,关于奥琳,天童女皇,象牙堡,南方谕所,三重门等的寓意,起初我是按自己的理解写的,以为这是在讲阅读与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读到巫雨拉拉的提示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有偏差,应紧扣文本抓文章关键词句来理解,不能望文生义,随意联系生活。按照阅读提示,我又重新读文中相关情节,先勾画相关语句,然后提炼概括,总结分析,前后贯通,这才明白幻想国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幻想国讲的是人类的精神生活,人需要用幻想创造新鲜美好的事物,幻想世界虚妄迷茫,人类世界就会谎言满地。

        读书最难提升的境界是联系现实,联系生活。假如你拥有“奥琳”后,可以“为所愿为”,那你创造的世界里会有什么呢?想想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是什么呢?当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有一种灵魂被拷问的感觉。至今我仍没有真正的看清自己,定位好自己。在物质与精神,工作与家庭,理想与现实间,我觉得自己没有满足的愿望太多,付出的行动太少,做事信心不足,毅力不够,需要改变的太多,仍会经常陷入迷茫,犹如雾海中的巴斯蒂安。我需要触动,沉淀,反思,行动后才能痛下决心舍弃一些外在的追求。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水,我的心才能真正安定下来。放下自己,学会爱,才能把喝到生命之水,把爱带回家。这是读这本书我明白的道理而已,生活之中还需继续摸索前进才能真正读懂读透。阅读仍会进行,形式不同罢了。

        《流浪地球》是我认真阅读的一部科幻小说,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现代科幻小说的魅力,想象的奇特,可谓脑洞打开。但我总会受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容易被情节所吸引,不知该如何跳出作者思想的影响。通过听刘老师的讲座,我知道了科幻小说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硬科幻指作者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对未来的想象。《海底两万里》和《流浪地球》都属于此类硬科幻。优秀科幻小说必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的特点,根据科幻小说的特点,决定了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先梳理故事情节,找到开端处的科学依据,然后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走向,最后从人文的角度思考作品中的人性主题。假期我计划阅读《海底两万里》和《三体》。

      《西游记》我读过两遍,原版和李卓吾点评版都看过,看了刘老师推荐的《跟着名师学阅读》后发现,老师列出的导读问题有趣味,深度,计划假期再跟着孩子阅读一遍。

       本学期我学整本书阅读最大的收获是:在班里举行了一次《骆驼祥子》阅读分享会。这次分享会本是应学校的要求而开展,是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一部分的展示。很多班级都是 让学生假期写了10篇阅读摘记,开学时把读书摘记选了几本拿到学校展览一下了事,读书分享会我们年级只有几个个班真正开展了,大多数班级只是走个形式,拍个照片而已。我事先让学生举手自荐当主持人,班长徐天已同学非常认真的准备了开场白和结束语,她上台激情洋溢的讲述了开展读书会的意义,然后简要概括了《骆驼祥子》的内容。接着是各组分别选了两个同学分享之前布置的任务:(骆驼祥子里的各色人物和他代表的阶层,我最喜欢的人物及理由,祥子的优缺点,“我眼中的虎妞”,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口头作文:“假如虎妞和小福子没死,祥子的生活会怎样?描写车夫生活的其他作品。)

       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才我发现孩子的才能和差异。有的孩子自信大方,有的孩子羞怯胆小,有的善写不敢说,有的爱说表达不严谨。还有的参与意识不够,习惯当观众;有的上台后忸捏不安,不敢表达。有的读书快印象浅,有的思考不深入,没有真正读懂。语文能力卷面上只能考察一部分,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还需多开展活动才行。以后再开展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力争把分享内容做得更细致深入些:比如将分享的关键问题提前制作成PPT,要求学生把《骆驼祥子》书带来,分享关键情节时可大家共读等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整本书阅读课程之路上我将继续前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