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是一种生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阿信,男,甘肃临洮人,1985年开始写作,获中国作协《诗刊》2018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最受关注的10万元大奖“陈子昂年度诗人奖”。

诗人诗观:写诗是一种生活。

            那些年,在桑多河边

下雪的时候,我多半

是在家中,读小说、写诗、或者

给远方回信:

雪,扑向灯笼,扑向窗户玻璃,

扑向墙角堆放的过冬的煤块。

意犹未尽,再补上一句:雪,扑向郊外

一座年久失修的木桥。

在我身后,炉火上的铝壶

噗噗冒着热气。

但有一次,我从镇上喝酒回来,

经过桑多河上的木桥。猛一抬头,

看见自己的家——

河滩上

一座孤零零的小屋,

正被四面八方的雪包围、扑打……

        河曲马场

仅仅二十年,那些

林间的马,河边的马,雨水中

脊背发光的马,与幼驹一起

在逆光中静静啮食时间的马,

三五成群,长鬃垂向暮晚和

河风的马,远雷一样

从天边滚过的马……一匹也看不见了。

有人说,马在这个时代是彻底没用了。

连牧人都不愿再牧养它们。

而我在想:人不需要的,也许

神还需要。

在天空,在高高的云端,

我看见它们在那里。我可以

把它们一匹匹牵出来。

          1357年的春天

她每天清晨

都去湟水河谷背水。

经过青稞地、油菜花地;经过

1357年春天

一个“美满的”日子。

一如经传所载。

微喘着气,这个

幸福、怀有身孕的女人,歇在

一块大青石上面。

一只黄蝶,歇在

背上盛满清水的木制水桶上面。

玉蜀黍般的前额,挂着

珊瑚般的汗珠。

她的身后:十万佛像之寺。

面前,是莽莽苍苍的青藏。

      一抹忧伤

一只卓玛怀抱的褐色小羊。

十二根发辫,圈住夕光追击下的

一座乌鸦村庄——

像是西海公主明亮眼神中一抹暗含的忧伤。

            一具雕花马鞍

黎明在铜饰的乌巴拉花瓣上凝结露水。

河水暗涨。酒精烧坏的大脑被一缕

冰凉晨风洞穿。

……雕花宛然。凹型鞍槽,光滑细腻——

那上面,曾蒙着一层薄薄的霜雪。

錾花技艺几已失传。

敲铜的手

化作蓝烟。

骑手和骏马,下落不明。

草原的黎明之境:一具雕花马鞍。

一半浸入河水和泥沙;一半

辨认着我。

辨认着我,在古老的析支河边。

雨季

  ——给人邻

说定了,陪你去玛曲对面的唐克。

看亚洲最美的草原,看雨后河曲

壮丽的日出……

我闲居已久,懒于出门,心中长满蘑菇。

我们搭伴去唐克,是第一次。也可能

是最后一次。

雨季如此漫长,草原上的小路泥泞不堪。

我去屋后林中

砍两根顺手的木杖,趁着晨雾未散。

人邻评《雨季》:

  这首诗依旧单纯,随意到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是我甚至在里面读到了佛洛斯特的那种树木和雨水的回声。诗歌何用?诗歌是无用的,它的无用就是它的有用。这没有任何用处的分行的文字,长久地感动了我,也感动了那些看到这些文字的读者。雨季,泥泞,晨雾,但是那两根木杖随着草地上的步履就快要伸入曙光。

              一个酥油花艺人与来自热贡的唐卡画大师的街边对话

每到冬天,我的十根手指

都会感到火烧似的疼痛。

我必须不断地

将它们浸在 冰水之中。

只有这样

那些花朵,才有可能

在它之上浮现。

  

我更像一个匠人。使用许多工具:

锯子、锤子、钉子、绳索、石膏……

我会花很长时间用鹅卵石打磨一块粗布。

我使用一大堆矿物质颜料,甚至鼻血。

当然,冥想打坐的时间也不会少。

有一些时间

要花在去山洞的路上,顺便观察

植物的形状。

我一闭上眼睛,就会看到

光芒、色彩和神迹;圣山与圣湖

存在一种神秘的透视关系。

这一切,都是在一场持续数月的热病中完成的。

我尽可能保持这种冥想和高热的状态

直到奇迹出现,一切

浮出水面。

剩下的事就简单多了

徒弟和装裱匠人就可以完成啦。

        注:据《大昭寺志》记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

赵卡评《一个酥油花艺人与来自热贡的唐卡画大师的街边对话》:

  阿信的语言是刻意经营的,如同托钵僧式的坚持他的法度之严密、声调之跌宕的变化,他仿习但剧变,“这一切,都是在一场持续数月的热病中完成的。”“我尽可能保持这种冥想和高热的状态,直到奇迹出现,”那种语言就是跳出了事物或人群中的语言,呈扇形逐次展开的语言,没有固定位置的语言,相互凝视的语言,舞姿同一的语言,穹窿般的语言,对现实冷漠的语言,匠人的语言,臻极化境,不知死亡为何物的语言。

      玉米地

雪粒在地上滚动。

这是今年的玉米地,剩下空秸秆。

枯干的玉米叶片在风中使劲摔打。

运苞米的马车昨夜轧过薄霜,

留下深深辙痕。

  

无遮蔽的北方,雪粒

从马背上溅落。

砍倒的玉米秸秆横卧一地。

我的棉袄

就扔在秸秆上。我的马,

站在那里,打着响鼻。

  

我要把砍下的秸秆运回去,

堆放在谷仓旁的场院里。那里

金黄的玉米堆放在架子上,

鸡啄食雪粒,一头大畜生,

用蹄子刨着僵硬的土。

  

而我正忙着低头装车,没留意身

搬空的玉米地,早已风雪迷茫。

大解评《玉米地》:

  我喜欢阿信的这首《玉米地》,是因为他的淡泊,平静,和语言的准确性。在他的叙述中,文学性好像是多余的,语言会自然呈现出世界的原貌。可贵的是,他在紧贴地面的及物性写作中,预留了形而上的空间,让简单的事物释放出巨大的张力。而做到这一切,他似乎毫不费力。

     在尘世

在赶往医院的街口,遇见红灯——

车辆缓缓驶过,两边长到望不见头。

我扯住方寸已乱的妻子,说:

不急。初冬的空气中,

几枚黄金般的银杏叶,从枝头

飘坠地面,落在脚边。我拥着妻子

颤抖的肩,看车流无声、缓缓地经过。

我一遍遍对妻子,也对自己

说:不急。不急。

我们不急。

我们身在尘世,像两粒相互依靠的尘埃,

静静等着和忍着。

大卫评《在尘世》:

  这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画面,在去医院的路上遇见了红灯,缓慢的车流长得望不到头,仿佛那就是绝望本身。“黄金般的银杏叶,从枝头/飘坠地面,落在脚边”,此句既增加了场景中的动感,也以叶的飘落预示着某种事物的终结。去医院是急事,遇红灯更急,拥堵的车流又加剧了这种急,本是急得不能再急的事,诗人却在诗中用了四个“不急”。在“等着与忍着”前面加上“静静”二字,这是多么巨大的无奈,又是多么自信的坚定。最后两句提升了全诗,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生的哲理。

                  速度

在天水,我遇到一群写作者--

“写作就是手指在键盘上敲打的速度。”

在北京,我遇见更多。

  

遥远的新疆,与众不同的一个:

“我愿我缓慢、迟疑、笨拙,像一个真正的

生手……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里。”

  

而我久居甘南,对写作怀着愈来愈深的恐惧。

“我担心会让那些神灵感到不安。

它们就藏在每一个词的后面。”

杨光祖评《速度》:

  “我担心会让那些神灵感到不安。它们就藏在每一个词的后面。”读到这句诗,是在一个午夜,我的灵魂不由一惊。我们看多了以真理自居,以上帝口气说话的诗人,我们阅读了太多的垃圾诗、口水诗,忽然碰到一个诗人,“我担心会让那些神灵感到不安。它们就藏在每一个词的后面。”说实话,真有点不适应。但我们很明白,这才是真正的诗人。

     山坡上

车子经过

低头吃草的羊们

一起回头——

  

那仍在吃草的一只,就显得

异常孤独

古马评《山坡上》:

  这首语言清澈、凝炼的诗作不仅让我们见识了小诗的“小”如何可以包容一个空阔、广大的背景,还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那只吃草的羊的孤单,其实就是诗人阿信的孤单。在甘南草原多年,草原的宁静、辽阔、大气、苍凉已不知不觉渗透到了他的诸多诗篇之中。

            小草

有一种独白来自遍布大地的忧伤。

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聆听其灼热的绝唱。

我是在一次漫游中被这生命的语言紧紧攫住。

  

先是风,然后是让人突感心悸

四顾茫然的歌吟:

“荣也寂寂,

枯也寂寂。”

沈苇评《小草》:

  阿信是西部风物的天然通灵者。他并不刻意追求大气磅礴的“超越”,更倾心于细微处的“挖掘”。正因为把自己放得很低,阿信听到了于无声处的声音,收获了地域启示的“金箔”。在《小草》一诗中,我听到了一个超然而独异的声音,它来自源头,来自我们的血脉。与其说它是有声,还不如说它是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大金瓦寺的黄昏

大金瓦寺的黄昏,光的喧闹的集市。

集市散了。然则又是

寂静的城。

  

——阴影铺开,

一大片民居的屋顶,波动如钟。

  

此际,想象我就是那个

彻夜苦修的僧人,

远离尘嚣,穿过一条藻井和壁画装饰的长廊。

  

我是否真的能够心如止水?

我是否真的能够心如止水?

不因檐前飘落的一匹黄叶,蓦然心动。

  

……但我想

我是有点痴了……终于有夜雨和犬吠。

终于有如鼓的街面,一辆马车

打身边经过。

唐欣评《大金瓦寺的黄昏》:

  阿信的诗,继张子选之后,又一次给西部注入诗人的特殊境遇和感受,与他倾心的诗人昌耀不同,他有时候竟有些唐代诗人王维的气质。这位低调的、安静的诗人让我们在这个加速度的年代,慢了下来,意识到自己的错乱和错位,但对于他自己,阿信却似乎仍然感到是无助和无奈的。但可以肯定,最后得救的一定是,也必须是这样的诗和这样的人。

      在草地上

草地太潮。阳光

太猛。一股菌类植物的浓烈气味。

那话语的河流:贴近又疏远

疏远又贴近。

  

在广阔的时间上久坐:我,和谁?

漫长一生中再寻常不过的情景

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气息。

蓦然想起: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感动。

然则又是,一柄巨锤,一股

悲不可抑的洪水。

玉上烟(颜梅玖)评《在草地上》:

  “洪水”不是突然产生的悲剧,“过程”的意义就在于让一切理所应当。“在广阔的时间上久坐:我,和谁?”“然则又是,一柄巨锤,一股悲不可抑的洪水”,整首诗透着虚无感和悲伤。阅读是一种相互印证的过程。共鸣的阅读,意味着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首好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