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宋朝之宋仁宗-名相范仲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说到宋仁宗时期的名臣,不得不说说范仲淹,范仲淹号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半圣人”之一(孔子、王阳明、范仲淹三个圣人,另半个曾国藩),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响彻千年。

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今陕西彬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当时中原战乱不断,后来定居在吴县(今苏州市)。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早年在吴越王手下做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秘书类官职)。

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生于父亲任职的官舍(相当于公务员小区)。

一年后范墉因病死在任上,那个时候公职人员任内死亡没有什么抚恤金,家属也得不到安置,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没了,孤儿寡母就会非常可怜。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为了生存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山东淄州(今淄博)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跟继父姓,取名朱说(yuè)。

待范仲淹长大后母亲谢氏把家世情况跟他说了,范仲淹听后伤感不已,22岁那年他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拜师戚同文门下。范仲淹学习非常刻苦,多年的苦读让范仲淹对儒家经典非常精通,有匡抚天下志向。

26岁那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进京考试,中进士后恢复生父之姓,后以范仲淹之名就仕 。

公元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言《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晏殊、王曾极力推举范仲淹,宋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职,先担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公元1029年,仁宗十九岁,太后刘娥主持朝政,按规矩,冬至仁宗要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这样做有损皇帝威仪,范仲淹就上疏仁宗说:“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劝谏仁宗放弃朝拜事宜。

上疏报到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是范仲淹的举荐人之一,得知范仲淹不依不饶的上书,非常吃惊,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

范仲淹给晏殊回信,“有利于国家的事那怕粉身碎骨也要做。”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贬到地方上为官,这是范仲淹第一次贬官,在《岳阳楼记》中写到“处江湖之远则忧君,处庙堂之高则忧民”,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表露无遗。

范仲淹的一生遭遇三度贬官,两次都与宰相吕夷简有关。在吕夷简为私怨游说仁宗赵祯废郭皇后这件事上,范仲淹是强烈反对废皇后的,在吕夷简的操作下范仲淹二次贬官。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范仲淹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官员任免升迁要按制度办事,不能任人唯亲,防止结党营私和腐败。

吕夷简反污蔑范仲淹为官迂腐,认为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仲淹不畏宰相权势,亳不妥协,大骂吕夷简狡诈之徒,因言辞过于激烈,被罢黜官职,迁饶州知府。

范仲淹和吕夷简之间的争斗,牵连非常广,吕夷简趁机打击与范仲淹有关联的官员。

秘书丞余靖请求皇上修改诏命 ;太子中允尹洙向皇上请求一同贬官,尹洙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 ;欧阳修、蔡襄等都为范仲淹力争。

朝廷多数大臣还是畏惧宰相势力,范仲淹被贬竟无人敢送别。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朝中士大夫们都向皇帝赵祯要求平反范仲淹,拥护吕夷简派与主张范仲淹平反的双方激烈争辩,朝中朋党纷争,仁宗赵祯感到这样下去不利于稳定,召宰相张士逊询问,在张士逊的主张下仁宗下诏禁止官员之间互结朋党。

范仲淹多次因向皇上谏言被贬官,好朋友梅尧臣就写了一篇文章《灵乌赋》,想劝范仲淹把锋芒收起来,省得得罪人。

范仲淹就回一篇《灵乌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可见范仲淹不肯明哲保身,他要为国家尽忠,为苍生请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