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真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严重吗?事实上大部分的电视剧在讲古代嫡庶的时候都有意淡化处理,真正的嫡庶之分,已经不为现在人所能理解。

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剧大部分都是隋唐以后的 历史 ,而以明清居多,清宫剧是最火爆的,尽管人们对清朝有着各种各样的看不上,实际上清朝的统治代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巅峰,很多 社会 文化观念都是最符合现在 社会 的,再往前,真的怕大家理解不了。

古代 社会 就是一部吃人的 社会 !

从周朝进行分封开始,维系了几百年的统治就是依靠宗法分封制,而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大宗,其他子嗣为小宗,这种继承制也是引发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争的根源。

一直到汉朝时期,汉武帝对诸侯实行推恩令,才将诸侯中的庶子地位相对提高,在推恩令之前,只有嫡长子才能够继承诸侯的爵位,而其他的子嗣是没有机会的,推恩令就是嫡长子依然继承大份,但是也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的封地来给其他子嗣。

然而推恩令并非是从根本上否定嫡长子继承制。

在后世当中,嫡庶之分依然十分严重。

中国古代实行的并非是三妻四妾的,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妾并非是妻子,只有妻子在婚姻中才有合法的地位,妻子剩下的儿子才是嫡子,而各种各样的妾生下的孩子是无法与嫡子争夺继承关系的。

因为古代的 社会 就是一个尊卑有序的 社会 制度,而嫡庶之分是在财产、爵位继承上的重要依据,只有“辨上下,明贵贱”的情况下,才能合乎于礼。

在前一阵子大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就着重讲述了宋代的婚姻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嫡庶之分有多严重,可能一下子颠覆了人的三观,我们最为推崇的宋朝竟然是这个德性?

真实的宋朝比这个还要完蛋,在宋代妾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有的时候宗族为了传承子嗣,不但可以借,还可以租。

苏东坡谪官黄州的时候有人为他饯行,在席间看上了苏东坡的婢女,就说要用马换这个婢,结果苏东坡竟然同意了,他竟然同意了,还写了一首诗“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阴,故将红粉换追风。”

这个婢也写了一首诗“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今时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然后自尽了。

而这还是在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宋代,在宋代之后,更加打压妇女的地位,要女人尊崇三从四德,妾室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妾的地位都如此低下,那么生下的庶子就更别提了,到了明清时期,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皇后虽然还是一个,但是多了皇贵妃,贵妃这样的身份,而身份低微的妃子生下孩子后依然可以母凭子贵,晋升自己的地位,从这一点来说,相对于之前的朝代还是有一定的进步的。

清朝九子夺嫡中,就是嫡庶之争最激烈的爆发,皇长子是庶出,皇二子是嫡长子也是太子,其他的皇子也都是庶出,尤其是皇八子的母亲地位更低,然而在皇八子与太子的第一个回合中就干掉了太子,可见在清朝时期,嫡庶虽然是重要的考量,但已经不是唯一,在清朝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寥寥无几,只有道光皇帝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的皇位。

可见,大家都拍清宫剧也不是没有缘由,再往前一点,真的可能过不了审,或者观众接受不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里面的糟粕也是数不胜数。

最后感谢和谐 社会 让我这个家里的次子能够取得和我哥一样的家庭地位!

比电视剧上的,要严重得多。
离我们比较近的明清,对小妾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我们有了一种错觉,小妾是有一定地位的。

尤其是《红楼梦》里面那个娇杏,嫁给了贾雨村做妾,但是贾雨村的正妻却染病身亡。从而被扶正,最后更是成了诰命夫人。

在明清的一些小说里,时不时的就能看到,某小妾被扶正。这给了人们一种错觉,小妾在机缘巧合之下,是能变成正室的。

但是这种情况,也就在宋朝及以后,可能会发生。

而且大多,是在商人的家庭。如果官员的小妾被扶立为正室,那怕是要成为同时代人的笑柄了。

唐朝及以前,是贵族政治。这种情况下,妾的地位,可想而知。毕竟人家都要去娶“五姓女”,妾不比奴婢好多少。哪怕就是正妻亡故了,位置一直空在那里,小妾也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小妾的地位非常低

甚至家里的主人愿意,随时可以把小妾卖掉。

小妾的一切,包括性命,都不属于自己,都是主人家的。

就连自己生的儿子,都不属于自己,要管正房叫娘。比如说《红楼梦》里的探春,一直管王夫人叫娘,而管他的生母,叫姨娘。

尤其是宋朝之前,妻子的地位比丈夫低不了多少,想整治小妾,真的是手到擒来。小妾要是有了逾矩的想法,怕是要死的更快了。

小妾唯一的出路,就是生一个儿子,或者女儿。将来能有个奉养,不然真的要凄凄惨惨了。

末代皇帝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里,有这么一个桥段:说是溥仪继位之后,光绪的老婆裕隆太后,就成了紫禁城里的老大,皇宫里的所有人,都要唯她马首是瞻。

就如同慈禧控制光绪一样,裕隆皇太后也想牢牢地控制溥仪。然而,裕隆皇太后并没有那么好的命,在清帝逊位之后没几年,丫就嗝屁归西了。

裕隆之死,并没有让溥仪觉得自己自由了,因为此时的他不过是个小小子,在他之上还有别的货色。裕隆死后,各种牛鬼蛇神纷纷出来,想要当紫禁城的家,其中就包括同治和光绪的妃子。

是的,你没有看错,同治都死了几十年了,他的妃子们仍然出来刷存在感。到溥仪继位时,同治和光绪还有四位妃子在世;尽管裕隆死的时候已是民国,这四位妃子仍然坚持要给自己一个名分。

在北洋政府的主持之下,这四位妃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太妃。与过去惯例不同的是,这些太妃们竟然妄图干预皇帝的生活,而且她们最后还真的得逞了!这不是造孽嘛!

得亏那时的溥仪年幼无知,对皇室的家法并不是特别熟悉。于是,这帮太妃便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还特么让小皇帝称呼自己为额娘,每天都要去请安。

要知道,根据清朝的礼法,这些妃子就是皇上身边最下等的存在,即便皇帝死了,新皇帝仍然可以不把她们当做一回事。若不是清朝有了前所未有之变局,哪能轮得到她们出来上蹿下跳?

按照嫡庶关系,这些所谓的太妃,就是最末等的存在。然而清朝已是风烛残年,也就顾不得这些礼法了,太妃们也就趁机占便宜,成了溥仪的干妈。

四个太妃之首,就是端康太妃。这些妃子们和裕隆太后一样,都是见识过慈禧太后淫威的,自然对她的那一套了如指掌。如今她们熬资历终于混出头了,还不对着小皇帝指手画脚?

终于有一天,端康太妃做了一件非常过分的事情,她把溥仪非常敬重的御医赶跑了。14岁的溥仪知道后,大怒!于是,跑到端康太妃的住处,大声骂到:

此时不同以往,若是搁过去,皇上直接废了太妃,也是情理之中。然而此时的大清国早特么完了,端康太妃自然也就不尿他这壶。于是,她就开发了女人固有神通“一哭二闹三上吊”,大闹紫禁城。

端康太妃胡闹的结果,自然引起了溥仪亲生父母的注意。太妃把溥仪爹妈叫过来之后,又是一通告状,并要求溥仪赔礼道歉。溥仪爹妈虽然身份尊贵,相对于太妃,他们也只是庶民,只好逼着溥仪道歉。

溥仪爹妈在回去之后,越想越憋屈,最后溥仪的亲妈竟然自杀了。

溥仪的母亲的自杀,一下子将端康太妃吓蒙了。不管怎么说,那也是皇帝的亲生母亲,自己什么斤两,心里还是有那么几分B数的。于是,蛮横的端康太妃一下子就怂了,自此再也不敢干涉皇帝的生活。

通过末代皇帝的一个小小生活片段,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即便你是皇帝的亲妈,只要你没有被前任皇帝上过,你就是个庶人。那些妃子们照样打压你!

嫡庶之分,可见一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嫡庶观念还是非常强的。

大家可以看看红楼梦,嫡出的儿子贾宝玉和庶出的儿子贾环,地位简直有天壤之别。

贾宝玉基本就是内定的荣国府继承人,即便他行为怪异,不爱读书,性格软弱,留恋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来,贾环比较爱学习,也不那么喜欢女人,但仍然没有什么资格继承家业。

其实,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都是如此。

朝鲜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称自己的贵族父亲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泄欲工具,并没有什么地位。

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赵姨娘,为荣国府当家贾政生了2个孩子,不亚于嫡妻王夫人。

然而,赵姨娘的地位很低,连八竿子打不着且辈分很低的王熙凤,也能将她骂的狗血喷头。

这种人生的儿子,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被比较重视,就是嫡妻没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么庶出的孩子就没机会。

第二,妾的关系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经济,因为不是自由恋爱。

这种婚姻强调门当户对,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两家结合,对双方都有很大帮助。

不过,妾的 社会 关系就差了。她们说白了很多就是女仆,家庭也都是仆人或者底层市民。

在重视门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背景,导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继承权。

这可比电视里严重的多了!妻子是明媒正娶的,在家在外都得尊称一声“夫人”包括自己的老公都一样,所以才有相敬如宾这一说!妾就不一样了,只是一个泄欲和生育的工具罢了!据我了解妾入门不能走正门,就一顶轿子从后门抬进来!妾也分贵妾,偏房,副房,陪房(甄嬛传里的颂芝就属于)通房,外室,侍妾!像通房,侍妾,外室这些人的地位有的都没有夫人和嫡女身边丫鬟的身份高,只不过比普通丫鬟多点工资赏钱而已!虽然妾也分等级的,但是她们每天早晚都要给正妻请安问好,终身不得穿红,而且她们就算见了夫人生的孩子和她们的孩子都要行礼,尊称一声少爷小姐的!她们生的孩子也不能叫她们母亲的!

真的很严重。甚至比电视上演的更严重。不论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

帝王家讲究立嫡不立长。贞观年间,李承乾被废以后,唐太宗李恪和李治立太子人选中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排行第九,但是是嫡出的李治。而没有选择庶出的李恪,可见嫡出的地位会高很多。

在再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王夫人生的是嫡出,而贾环是赵姨娘所生的是庶出。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和贾环的待遇差别可谓是天壤之别。贾宝玉是人人想要奉承的主子。而贾环有时丫头都可以欺负他,比如说《红楼梦》第60回,贾环向芳官要蔷薇粉,芳官却骗他,实则给他的是茉莉粉。

赵姨娘知道后,还去找芳官大闹了一场。这时芳官等小戏子和赵姨娘直接上手掐架,也可见赵姨娘不是正房太太,并不能真正算作主子。

探春是赵姨娘所生,但是从小养在王夫人房里,地位身份就明显和贾环不同,大观园中的丫头婆子各个都是认这个主子的,

就这几件小事,古人的嫡庶观念可见一斑。

看到很多人在批判这种观念,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有很多弊端,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在没有废除允许有妻妾制的前提下,批评这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制度就是耍流氓。 当时那么多有智慧的人推崇的制度,被你们批的一无是处,你要他们一视同仁,你还不如直接教他们搞选举呢。
嫡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嫡庶是在周公制定周礼之后逐渐成型的,齐桓公在称霸的时候,与诸侯会盟时第一条规定就是:“ 初命,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为什么齐桓公对这一条特别看中,因为齐桓公之前的齐襄公就是被他的堂兄公孙无知杀的,齐桓公是在此次内乱中逃出来的。

在《列子》中记载:“ 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 ”。公孙无知是齐僖公弟弟的儿子,齐僖公对他非常宠爱,让他的待遇等同于太子。在齐襄公继位后,公孙无知已经威胁到他的地位了,所以齐襄公要削减他的地位,结果公孙无知发动了叛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从齐国逃了出来。

这次动乱对齐桓公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历经千辛万苦才逃出来,回去的时候还是九死一生。其实晋文公的情况和齐桓公差不多,也是在晋献公由于宠爱骊姬,被骊姬蛊惑,杀掉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也是在这种背景下逃出来的。所以有“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在而安”之说。
庶出地位有多低下
古代庶出有多严重呢?比如说袁绍,从小的时候就被人赞誉为“袁氏人杰也”,但是从来没有被自己的异母弟袁术瞧得起过。公孙瓒在列列袁绍十大罪状的时候就有这一条,在《三国志》中公孙瓒的表文中写道

这一篇表文,在当时也是一篇经典雄文。作为庶出,即便你再厉害,还是一样被人瞧不起。 在古代,庶出还有一个叫法叫“孽子” ,在《史记》中介绍秦始皇的的父亲子楚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子楚,秦诸庶孽孙也!”。

在《淮南衡山王列传》中提到:“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 ”。庶出即便在家中是兄长,也很没有地位。

在唐朝的时候,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意味着有权利继承皇位的就只有李世民。不是因为李世民年龄最长(虽然确实是他年龄最长),而是李世民是李渊诸子中唯一的嫡出了。

而在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太子李承乾被废,李世民曾考虑过立李泰,但是李泰因为牵涉到太子案中,所以被幽禁。虽然李世民看不上李治,认为他太软弱,他最喜欢性格最像他的李恪,但是因为李恪是杨妃的儿子,不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最后还是没有里李恪。
为什么庶出地位低下
实际上庶出之所以不能继承家业,并非单纯的因为身份底下,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在先秦时期,诸侯夫人多是联姻的,如果你以一个庶出代替嫡出,不为夫人所容,你又不能废黜夫人,(在古代没有妻子降为妾这一说,要么就休,要么就只能是正妻)很可能导致内乱。

比如在秦国,秦武王赢荡因为举鼎而死,惠文后就和芈氏展开的斗争。结果芈氏在同母弟魏冉的帮助下获得胜利,也就是后来的宣太后。如果不是魏冉,宣太后可能都被惠文后给整死了,并不是所有的庶妻都有一个厉害的弟弟。

即便在后来的朝代也一样。比如唐中宗的时候,因为韦后无子,所以李显就立了李重俊为太子。但是李重俊被韦后厌恶,被安乐公主李裹儿看不起,常常辱骂李重俊。常常称呼李重俊为奴才,还唆使李显废除了李重俊,逼得的李重俊不得不反。这还是太子呢,因为庶出就被鄙视成这样,要不是太子,连被鄙视的资格都没了,人家压根当你不存在。

所以,也不能说这个制度完全是不好的,它只是在那个特定时代的妥协的选择。如果你脱离时代背景,去批判某种事物,完全是耍流 氓。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嫡庶之分呢?大约在商朝就有了,经过周公定礼之后,成为法规定律,才有了流传千年的嫡庶之分的阶级差异。

首先是怎么分辨谁是嫡谁是庶?这是根据其母亲的出身来判断的。现在人多认为古代都是三妻四妾,这种观点是根本性的错误,我国自古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位,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子嫡母,其他女人所生的在根据地位的不同再分等级庶生子,奸生子等等。其中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当原配夫人去世,男人再明媒正娶的夫人,也享有正妻的地位,其所生也为嫡子嫡女。

嫡庶确立之后,他们各自享有的 社会 地位也是不同的。周公定礼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以这条为准绳确立法统理统。我国古代因为这条制度发生过很多的正统之争,如宋英宗时期的濮礼之争,大家熟知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之争,都是围绕嫡长子继承制发生的。

在春秋时生育技术低下,男性人口都是宝贵资源。这种情况下嫡庶之分不是不可以逾越的,当时私生子也比较多,要是能力强也可以得到超过嫡子的待遇,著名的有春秋赵国的建立者赵襄子,他就是以庶子的身伤继承家主,最后建立赵国。

到秦汉之后,嫡庶之分就有了严格的界限,嫡子得到最优等的待遇,庶子也就比家中奴婢高一等,要是不受家中长辈喜爱,也与奴婢同等了。庶子还好一点,要是庶女就更惨。在宋朝时不受喜爱的皇家庶女,也经常下嫁给富豪商户,士、农、工、商四等,连皇家庶女也被下嫁最下等商户,就可见普通人家的庶女是什么待遇了。

庶子女的母亲多为主家买来,或是奴婢之身受宠后提拔为妾室。妾的身份卑微在家中仅作为取悦男主的工具,苏轼就曾将怀孕的妾室送于他人,然而不管悲哀与否,合理与否,这便是我国千年以来的 社会 规则伦理。

妻妾成群那是有钱人和贵族的做法,中国自古重男轻女,男多女少是常态,有钱人妻妾多了,必然导致平民更多光棍汉。

周朝时周王和诸侯有多位妻妾。正妻一位,每位正妻又来亲友团(一般是亲妹妹或堂妹)三位,称滕妾,滕妾的地位低于妻但是高于妾。士大夫也能娶妾但是数量少。后面的朝代,贵族妻妾的数量跟其爵位和官职挂钩的,官小了或没当官的只能娶一位或两个妾。当然很多姬妾是没有名份的,称外室,跟如今的二奶三奶差不多。没有名份的姬妾地位小于妾,因为妻和妾都是经过手续和仪式迎娶的。

以上摘自唐朝的律历,从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丝关于嫡庶的区别,而真正的嫡庶制度,比唐律所规定的这简单一条复杂的多。
嫡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嫡庶制度起初是“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只实行于大夫以及以上级别,约束的只是天子、诸侯、卿、大夫 。也就是说,嫡庶是贵族产物,嫡庶制度是要有家族的延续性为基础的。

春秋时期,孔子坚持复古周礼,本质而言就是为了恢复嫡庶制度。后来我们若说的 丧服制、宗法等等,都是由嫡庶发展而来 ,可见其影响深远。

孔子为什么说完恢复“周礼”,而不是是说恢复殷商之礼?这是因为,殷商之前的君主是以弟为主,子为辅的,也就是说君主退位后,是由其弟弟继位,如果没有弟弟才能轮到君主的儿子,这个时期是没有“嫡庶”之分的。西周时期,统治者看到了因为之前的继承制度极容易造成内乱,才由此确定了嫡庶制度。正如之前所言, 嫡庶制度本身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产物。

嫡庶制度真正发展到民间是在战国时期,这一点我们从儒家的 历史 轨迹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孔子出生于春秋,创立儒学,孔老夫子一直感喟“礼乐崩”,一生致力于周礼复兴。战国以及后世,以宗法、服制为表,以嫡庶为本质的阶级制度日趋完善,深入到各阶层各个方面,这其中少不得孔老夫及其后世门生的努力。

有一点我们得说明的,就是嫡庶制度本质是政治手段和策略,儒家只是发展完善而已,且儒家并非是唯一的发展者,这个问题不能单单归结到儒家一系。归根结底,还是 社会 统治的需要。
嫡庶制度的具体表现
从《公羊传》中我们其实就看的出,所谓嫡庶,所谓长幼,其实最终只落在一个字上,就是“贵”。在一个氏族家庭中,什么是贵?在之前也许很难界定“贵”这个问题,但是总会有人为“贵”划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嫡庶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执行。

很显然,嫡为贵,庶居于下。嫡妻,嫡女,嫡子,相对于“庶”这个阶层而言,必然是更高一等的。而在“嫡”的阶层,也是有严格的阶级划分,这也是嫡庶制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嫡长子/宗子和庶子

嫡庶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 嫡长子拥有绝对的继承权和财产的分配权 。也就是说,嫡妻所出的男性后代都是嫡子,但是嫡子中,又以长子为最贵,享有最高的身份和地位,至于其他嫡子,是逊于嫡长子,庶子又逊于所有嫡子。

嫡长子又被称之为宗子 。“宗之道,兄道也”,嫡长子继承大统,且统领其他兄弟,其他兄弟无论嫡庶都以嫡长子马首是瞻。嫡子中,除嫡长子外,其他嫡子称之为别子。别子只有分封资格,没有身份地位的继承权。但是别子分封以后可以自成一系的始祖,身后又是以嫡庶制度来以此类推自己的后代。一个家族开枝散叶,一枝枝有序繁衍,这定然就会产生很多的宗子和别子。在一个大的姓氏家族中,一脉相承下来的就是大宗,其他分支出去而成为宗子的被称为小宗,这是个相对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在皇权中,嫡庶制度最为显著。就比如皇帝与皇后的嫡长子为太子,以继承皇位,其他皇子无论是否是皇后的孩子都是封王爷。王爷也会有嫡长子、别子、庶子等,那么王爷也要按照嫡庶制度,让嫡长子世袭身份地位,别子再另立家业。那么在王爷这个体系中,王爷就成为了始祖,他的嫡长子就成为了宗子,以此类推。在皇族中,一直做皇帝的那一位就是大宗,王爷自立门户以后成为自己家的大宗,相对于皇帝而言王爷还是别子。

二、嫡妻

宗子的妻子称之为宗妇,妇凭夫贵,位尊。 其实,到了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所谓嫡妻的真正含义和意义了。嫡妻,也就是正妻,古人奉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之前我们说过,嫡庶制度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的,所以在 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定然有严格的标准规范,嫡妻就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现代 社会 我们也经常讲到门当户对,这也是传承于古人的。嫡庶制度给了嫡子绝对的地位和身份,为了巩固这项特权,在正妻的选择上定然不能马虎。

嫡妻只能有一位,且必须是门当户对,所以在嫡妻的家世、地位方面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在唐朝,如果有违嫡庶制度,若被发现,被强行接触婚姻关系不算什么,更严厉的惩罚是还要遭受一年的牢狱之灾。可见,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也真是尽力了。

明媒正娶,说的就是嫡妻,这是作为宗子 ,或者即将开枝散叶的别子的最正式的婚礼,一般情况下,有且仅有有一次。所以,礼节、流程、婚礼规格,定然都是非常讲究的。写到这里,让我不仅想起那些极力拥护俞敏洪老师的女人导致国家堕落的说法的男性同胞们,说是要回到古代……其实古今一样啊,不上进的男人,回到古代估计连衣服都讨不上。

古人不可轻易休妻,否则也属于犯法。

三、姬妾

姬妾一般是没有正式婚姻形式的女子。姬妾的地位低于正妻,且姬妾一般出身都比较低,甚至又都姬妾是可以相互赠送买卖的。

在一些朝代,正妻亡故以后,可以扶正妾,但是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嫡庶制度中的女性
其实在嫡庶之争中,女性只是个辅助角色,权利中心的人物主要还是家庭中的“儿子”。所有嫡妻庶妻嫡女庶女等等都是依存于“宗子”而言,无论嫡庶,最后的地位还是由男性身份而定的。嫡妻所出女子为嫡女,嫡女的这层身份必然高于庶女,在门当户对的要求下,嫡女一般还是嫁与同地位氏族的宗子,然后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