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是从哪产生的,污染现状怎么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所以现在提倡不用或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购买东西时最好自备工具,减少它的使用.
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第一、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你看:秦淮河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死亡.
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
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日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丢弃在环境中.这些废旧塑料包装物散落在市区、风景旅游区、水体、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19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10万吨.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23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2.2亿个,废农膜约675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
白色污染的危害
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开始频繁地进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成为极大的环境问题.
所谓白色污染是指由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下统称塑料包装物)的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称之为白色污染.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95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包装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任意丢弃.据调查,
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产生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产生量约为19万吨.丢弃在环境中的废旧包装塑料,不仅影响市容和自然景观,产生视觉污染,而且因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潜在危害,如: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增塑剂和添加剂的渗出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混入城市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等等.
主要的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
目前,人们反映强烈的主要是视觉污染问题,而对于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的、深层次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认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