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中国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6
有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帖子,声称以色列人非常喜欢中国人。据说,在唐山大地震时,以色列第一时间宣布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援助,但当时尚未与以色列建交的中国谢绝了外援。这一故事听起来令人振奋,让人渴望立刻前往以色列体验被感恩的感觉,但因为担心哈马斯的态度,这个念头最终不了了之。
然而,这个帖子很快被驳斥。因为1976年,以色列的GDP仅为180亿美元,很难想象他们会立刻拿出1亿美元援助一个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实际上,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通常在预算年度内进行,并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批准,一般不会超过GDP的0.2%。1亿美元相当于以色列当年GDP的0.6%,显然这是一个夸大的说法。
确实,二战期间上海庇护了两万多名犹太人,犹太人对此感恩戴德。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自1937年起就被日本占领,犹太人大量涌入上海是在1938年之后,同意犹太人入境的是日本占领当局,而非中国人。因此,犹太人的感激之情可能更应归功于日本。
此外,当时在维也纳的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为犹太人提供了签证,帮助他们来到上海,这一善举直到90年代才广为人知。何凤山的行为是出于个人意愿,因此战后的国民党并不热衷于宣传此事。
以色列建国初期,从感情和意识形态上讲,蒋介石更倾向于中东的国王们,并不急于与以色列建交。而中共则对世界上又多了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政权表示欢迎。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色列迅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希望尽快建立外交关系。但由于双方都有顾虑,建交谈判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才被迫中止。
朝鲜战争结束后,建交谈判重新启动,但以色列犹豫不决,因为它需要西方国家的援助。就在这时,中东政坛发生剧变,埃及法鲁克王朝被推翻,新政权驱逐了台湾大使,新中国在中东取得了突破。随着埃及与中国的建交,中国接受了埃及政府的不承认以色列的要求,并将犹太复国主义等同于法西斯主义,从而关闭了与以色列建交的大门。
80年代,以色列在贝卡谷地的战斗中大出风头,其与叙利亚空军的空战结果震惊世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军队开始小心翼翼地与以色列接触,并注意到以色列的先进技术。一件影响中国军事工业的重要事件是关于第三代战斗机的合作。
以色列在1970年装备了英国、法国和美国研制的战机,但在1967年的"六天战争"后,法国拒绝交付50架"幻影"5战斗机,迫使以色列发展自己的战斗机。1987年,以色列议会否决了继续发展"狮"式战斗机,这对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中国的第三代战机刚好立项。
第三代战斗机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飞机,研制的费用惊人。到了1987年,国外第三代战机已批量服役,中国迫切需要研制自己的第三代战机。考虑到风险,仿制和改进一种已经证明成熟的战机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我们不清楚中国和以色列是否讨论过"狮"的转让,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非常愿意转让。"狮"和中国的"10号"战斗机之间的相似性,证实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总的来说,以色列与中国的合作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因为两国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犹太人的精明赚钱意识决定了中国将继续与以色列进行合作,但前提是不冒犯美国,毕竟每年20亿美元的援助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