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释义:

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致。

出处:《绝命词》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朝

原文: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解释:

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至。

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学习的是什么东西?既然学会了仁义,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重点字词:

1、庶:几乎,差不多

2、愧:可双重解释:

(1)自己不惭愧;

(2)不愧对别人,正因为不愧对别人所以自己就不惭愧。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

扩展资料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宋、元双方在海面上展开最后的拼搏。结果元军轻易击败宋军,陆秀夫随后背着小皇帝跳海殉难,宋朝彻底灭亡。此役后,张弘范为了继续招降文天祥,将其押送大都。

结果,文天祥在路上绝食八日而未死。到达大都后,见到元朝君臣,文天祥坚决不行跪礼,以高贵的气节让元朝君臣大为佩服:满朝大臣竟都不忍杀害他。

为了劝降文天祥,元朝不惜动用平章政事阿合马、丞相孛罗、南宋的降臣、文天祥的亲弟文壁,甚至被俘的南宋小皇帝,但文天祥说:“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表示自己的决绝之心。

忽必烈知道文天祥被处决,惋惜地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在文天祥死后,其妻收尸时,在文天祥的衣带中发现这首绝命词:“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为什么在临死前要写这些?因为仁义是千百年读书人追求的至高境界,能实现仁义,离圣人也不远矣。

“孔日成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来阐述其仁政思想。

“孟日取义”,作为孔子之后的另一个大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义”,指出“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也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以看出来,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中都提到了生死的问题。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

他们都主张为了仁义,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掉自己的性命。这样的思想经过董伸舒的发挥,被定义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则,到两宋时,由于理学家的进一步推崇,“仁义”就与封建道德等同起来,成为读书人的至高准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1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释义: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至。

    全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全句释义: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践行到了极点,那么仁德自然也就达到了极至境界。我们读古代圣贤的著作,想学的是什么呢?(设问,想学的无非就是仁义)。(我不事二姓、舍生取义)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既不愧对古代圣贤,也不愧对宗庙社稷,也不愧对自己)。

    作者:文天祥,出自文天祥死后在其衣带中发现的文字,世上称之为衣带诏(《衣带赞》)。

    历史背景:当时,文天祥被俘,元世祖忽必烈感其忠、重其能,关押数年并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最后从容伏质,就死如归。受刑前留下这段话,看以看成是他明志之言,表达他身为人臣,既回天乏力,宁肯赴死也不事二姓的决心,堪称是民族气节之最强音。

    精神意义:成仁和取义的思想分别出自孔子和孟子,两种思想一脉相承。文天祥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写进了自己的遗诗中,充分体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不怕牺牲的浩然气节。文天祥用自己的一生高度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真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其实这句话就是给人讲的,熟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啊,有些人没办法,真的在笑,他连点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所以就去告诉人们
第3个回答  2022-01-14
儒家孔孟二圣教导我们要成仁取义(互文的修辞手法),其内涵是什么呢?按照道义做到底,自然就能达到了仁的地步。(个人感觉不能简单指为仁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9-01
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身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