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和生产补贴,例如欧盟,高手请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9
世界各国政府大部分着重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价格保护、农业保险、科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与措施来保护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政策之一:财政支持
财政支农是反映农业保护水平的一个最为直接的指标。在发达国家,各项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是以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作为后盾的。在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中,财政的投入一般占有较大的比重。从总体上看,美、日及西欧各国的农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大于农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而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总投资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各国情况还表明,尽管农业份额在相对缩小,但用于农业方面的财政投资的绝对量,并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而缩减,而是有较大的增加。可以说,在发达国家是工业“补贴”农业,投资政策向农业倾斜。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非常重视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如印度,70年代以来一改国家投资偏重工业的政策,对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六五”(1978-1983年)期间规定农村建设和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支出的43.1%,超过了对工业投资的比例。从农业的财政投资方向上看,各国的做法基本一致:一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举办乡村公用事业等方面;二是用于农业的补偿性支出,旨在维持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农业所得,具体包括价格支持、限制生产、鼓励出口等。国外在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和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以美国为例,农业在美国成为财政直接投资的三个主要部门之一(其余两个部门是国防和基础科学研究)。如果把联邦、州及地方政府的农业外文计算在一起,那么农业预算在联邦预算中仅次于国防开支。在财政政策的实施方面,其特点是创办政策性公司,并通过对政策性公司的财政资助和公司业务的开展,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金市场实现有效干预。政策性公司除接受政府资助和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外,其余均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融政府意图与市场经济于一体,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起到重要作用。在广筹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方面,美国亦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1)联邦政府直接出资支持农业基础亮睁设施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2)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搭禅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通过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令条文规定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3)财政政策敬枝岁与金融政策协调运用,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作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等,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并运用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4)注意广泛地吸引私人投资;(5)运用资本市场筹集支农资金,如发行债券和股票、合理收费以及公有土地出售等,这些措施对农业资金的筹措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行优惠的农业税收政策。
法国政府为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竞争力,对农业发展实行了一系列优惠税收政策。如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给予10%的税收折扣,购买农机燃料时免税,减少社会捐助费9.5%,减少农业土地税9%。日本1950年进行税制改革后,农民的租税负担开始减轻,尤其是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后,政府来自工业的税收迅速增加,实行“以工养农”政策,对农业积极扶持。在日本,农业作为整体已不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美国的优惠税制促进了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农产品价格。在美国征税制度中占着最重要地位的是个人所得税,凡是获得纯收入的各类人员都要缴纳个人收入税,而在农业中实行这一税种则作了一些特殊规定:农业中的纯收入(不合税款)按购销凭证计算,而各项收入按已经售出的产品进行核算,尚未销售的产品价值不计入在内;农场主的纯收入是根据其现年总额流动状况来确定的,计入其收入的是在销售收入以后实际获得的金额。至于农场主的费用支出,农场主有权从获得的收入中扣出全部支出,因而农场主得以灵活核算纯收入的数额。农场主可依据预计物价上涨速度,确定最有利的收支比例,以运用最低税率或推迟至下年度支付税款。美国对农业的税制优惠的另一方面在于将某些生产资料的投资列入日常开支,并在一年内全部冲销。这些开支包括:葡萄园进入运营以前的费用、补充生产畜群以前的牛犊培育费用、土地清理费用、土壤施用石灰费用、环保费用(其幅度可达应征费用的25%)。这种税制优惠的一个补充效益在于,对土壤改良、土地和水资源保护、培育畜群等方面的投资不课税,从而有助于减少纳税总额。美国还对资本增殖实行一种特别税,资本增殖优惠税率对于扩大畜群、营造多年生森林、土地改良等投资,给予了特殊的激励。在美国,使用雇佣劳力的农场主往往还不须支付失业税,仅仅在农场主雇佣工人10名以上,年内劳动20周以上或者工人工资的费用很多的情况下,农场主才是这一税种的纳税者。
对农业(主要是粮食)实行财政补贴。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农业(主要是粮食)实行补贴,现已成为一种普通的世界经济现象。环顾全球,从经济高度发达、农业完全机械化的美、日及西欧各国,到经济贫穷落后、农业仍处于人工劳动状态的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以不同形式对粮食提供补贴,成为粮食政策和价格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实行“新政”以来,对粮食实行多种支持性补贴。欧共体多次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对粮食的补贴形式和数额。位于南美的发展中大国巴西,为了实现《农业纲要》中规定的粮食自给目标,对粮食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补贴。更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非价格手段,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像孟加拉国、埃及、肯尼亚、约旦、马耳他、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塞内加尔、沙特阿拉伯等国都采用非价格政策,对粮食提供补贴。目前,各国对农业(主要是粮食)的补贴额均有增无减,相当巨大。如加拿大,仅1986年就通过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稳定法补贴、作物保险等补贴措施,向农民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产值18.29%的收入补贴。美国则通过差价补贴、作物保险、灾害补贴等手段,使其直接补贴达到15.62%。还有日本为3.48%,意大利2.72%。
世界各国对农业(主要是粮食)的补贴名目繁多,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如下8个目标特征:(1)把补贴与稳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粮食制品供给相结合;(2)把补贴与总量、结构供求平衡相结合;(3)把补贴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4)把补贴与增强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竞争能力相结合;(5)把补贴与开发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经济相结合;(6)把补贴与社会保障,即满足低收入阶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相结合;(7)把补贴与合理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8)把补贴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当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农业补贴的范围、种类、形式,以及补贴资金的来源,均有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补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补贴功能划分:一是促进生产型。一般粮食短缺国家都采取多种补贴手段,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总产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补贴属于此类。二是稳定供给型。大凡粮食严重过剩国家,实施补贴所追求的目标在于:稳定粮食总产量,减轻大量过剩造成的负担,保持充分而稳定的供给。像欧共体把足够供给量确定为1.6亿吨。三是调节流通型。以补贴手段调节地区、季节、丰歉、品种,保证市场供应和满足居民的需求。日本1986年农产品市场营销补贴串为1.44%,新西兰相对较高,达2.30%。加拿大、欧共体、美国、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四是加强外贸型。粮食出口大国美国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补贴增强粮食竞争力,扩大粮食出口。五是社会扶贫型。通过支持性补贴,扶持自然劣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落后地区脱贫致富。如欧共体把处于自然劣势地区的地方划分为二类地区,主要分布在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并对这些二类地区实施支持性补贴。在80年代末,德国为扶贫提供的补贴额高达7.4亿德国马克,约有24.4万个农民家庭企业获得补贴。六是灾害补贴。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对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的农民给予补贴。七是储备补贴。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对储备粮食的农民给予补贴。八是环保补贴。鼓励农民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实施环保措施的农民给予补贴。
按补贴对象划分:一是生产者补贴。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提供补贴,以降低粮食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补贴对象有化肥、农药、植保剂、农用机械、农用柴油等。如果把粮食生产者补贴的含义扩大到所有农业投入物,那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商品基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