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如何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7

虽然Mischel的实验结果非常美妙,但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例如有人提到,实际上当年参加棉花糖实验的孩子,都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宾格幼儿学校(Bing Nursery School),这里的孩子都是斯坦福大学教授或研究生的子女(影响因素之一:家长的社会地位)。并且Mischel最初设计实验的时候,其实也没打算做长期观察,之所以会进行进一步研究,是因为他自己的几个孩子也在宾格上学,能够找到原来参加实验的那些人(影响因素之二: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八十年代的后续研究中,Mischel和他的同事虽然找到了当年参与实验的185人,但其中只有94人愿意提供SAT成绩,所以其实他并不清楚那些不愿意提供成绩的人究竟在测验里得了多少分(影响因素之三:调查样本的偏差)。而关于孩子们为什么吃掉/不吃掉面前的棉花糖,罗切斯特大学的几名研究人员专门做了个研究,并发表在了2013年1月的《认知》(cognition)期刊上。他们表示有些孩子是因为觉得研究者不会给他们第二颗棉花糖了,所以才会选择立马吃掉面前的棉花糖,所以这吃或不吃这件事可能跟延迟满足、自我控制能力的关系并不大,反而跟孩子的信任感有关系了。基于以上的几项原因,Mischel的研究结果爸妈们需要进行理性的接受,那颗棉花糖没有想象中的神奇,父母们也别没事在家里拿自家宝贝做实验了。总结一下,虽然延迟满足这项能力对长远的未来、人生的成功的影响需要打个问号,但大多数研究者还是认可延迟满足的能力(或者叫做自我控制力)会影响儿童各方面表现。例如,有研究者(Perssley,1983)认为,延迟满足对儿童教育和学业表现有重要影响,延迟满足能力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提高儿童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并且也建议对儿童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除了学业之外,还有研究者(Johnson,1978)发现,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对食物的自我控制能力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所以让宝宝尽早学会正确吃饭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2个回答  2018-01-07

说来也凑巧,这两天我看的书里面刚好有一个案例是这个实验的后续实验。以下内容皆来自谢明老师的《公共政策概论》。手机打字,多多包涵。2012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又做了一次棉花糖的实验。他们稍稍改变了一下实验的安排。在实验开始前,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个大人在A组孩子面前许诺但没有兑现。而在B组孩子面前许诺后加以兑现。当然,这个诺言和棉花糖没有任何关系。实验发现,第二组孩子因为实验前目睹了大人兑现诺言,所以比第一组孩子延迟不吃棉花糖的时间要长4倍。实验说明,在前期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里,有些孩子马上把棉花糖吃了不一定是因为没有耐心,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经常生活在不太稳定的家庭和社区里,他们不太相信大人所给予的承诺,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如果不把到手的棉花糖吃了就有吃不到的可能,这时候的最优选择当然是马上把棉花糖塞进嘴里。这次实验充分说明,所谓的耐心,或者所谓的延迟满足,都是一些主观的标签。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第二次棉花糖实验,那么将会有多少人继续相信耐心是未来成功的主要原因,从而忽视其他一些也许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如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社会科学确实在很多时候改变了我们看待社会的视角,但是也确实在很多时候让人很轻易地被误导。

第3个回答  2018-01-07

延迟满足实际上是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一种形式。自我控制除了延迟满足之外,还有很多常见的形式,例如,存钱;有益品和有害品之间的选择(virtue and vice);是买享乐品和实用品之间的选择(钱不多的情况下如何抵制住享乐品的诱惑?);目标的完成(是不是能坚持完成既定目标?还是半途而废?)等等。想要知道怎么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其实是自我控制能力),首先需要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自我控制失败。关于自我控制失败,我从文献中主要总结了三派的观点。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自我控制失败是源于消费者偏好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不一致性(Loewenstein& Prelec, 1992)。例如,Mischel这个实验中,对于小朋友来说,“现在”偏好的是“吃掉眼前这颗棉花糖”,“未来”偏好的是“未来吃掉两颗棉花糖”。这两个时间点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所以小朋友需要权衡一下,要眼前的利益还是未来的利益。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意志力资源又是有限的(Baumeister et al., 2000),自我控制的失败是因为每一次克服短期利益的诱惑都需要耗费意志力资源。在A任务中自我控制了,在B任务中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进行自我控制。举个栗子,一个人花费了很多意志力在好好学习上,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控制体重、健康饮食。一个人要是花费了很多意志力在减肥上,那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抵制“买买买”的冲动。Baumeister认为人的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要多锻炼。具体,见鲍大爷的畅销书《意志力》。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控制受动机(motivation)驱动。自我控制失败是由于人们对于实现自我控制目标的动机不足(Fishbach  Zhang & Trope, 2010),而不是意志力不够。比如爬楼梯需要自我控制,爬到了50层爬不动了,鲍大爷的观点认为此时你的意志力被耗尽了。而Fishbach和Zhang(光华的张影教授,真男神!)的观点是说,此时你只是没有动机了。这个时候,楼下放一只狼狗追你,你又有了动机,还是能狂奔起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