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选材新颖的作文 关于高尚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1-11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司马光说:智伯的失败,是因为他的心眼儿太坏而才能太高。(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我说:司马光错了!

暂停,我先把“智伯”的典故交待一下,然后再跟司马光抬扛。

历史上有个“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个事情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分晋之前,是春秋,分晋之后,是战国。

春秋后期,晋国并不是三家大夫把持朝政,而是六家,分别是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后来范与中行二氏在斗争中失败,退出晋国政治舞台,此后晋国只余赵韩魏智四家,其中又以智家势力最大。而智伯,就是智家的掌门人。

当初智伯的父亲智宣子要把位子传于智伯的时候,就有个叫智果的族人反对,智果说智伯有五个优点,一、是个帅哥(美髯长大),二、武艺高强(射御足力),三、多才多艺(艺技比给),四、口才很好(巧文辩惠),五、坚强果断(坚毅果敢),而只有一个缺点,但是这个缺点是致命的,那就是——心眼儿不好(如是而甚不仁)。

智果的结论是:如果传位于智伯,则将来智氏必定灭亡。智宣子不听,执意传位于智伯,于是智果就与智氏决裂,自立门户,改为辅姓。

智伯其人性格专断且骄横,他竟然在酒席上当众殴打赵无恤,戏弄韩康子,侮辱魏桓子的家臣。有人进谏说:激怒他人而不防备别人报复,必然会带来灾难(主不备,必有难)。智伯不以为然,说:我就是灾难,我不找别人麻烦就不错了,谁还敢来触我的霉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雄心壮志,想吞并其他三家,他找了个借口,说现在晋国国君的土地越来越少了,各家应该拿出一部分土地来,还给国君。韩魏两家如数交出土地,这两家很聪明,用的是哀兵之计,先避过智伯的风头,不挨他的头一炮,等智伯激起了众怒再说。果然,到了赵无恤这里,卡住了。

赵无恤,这个当年被智伯当众殴打时选择了忍耐的人,这次不忍了。当年他的家臣要跟智伯拼命,他给拦了下来。而这次,他死活不交出土地,表示要血战到底。

智伯果然大怒,联合韩魏二家,攻击赵无恤。赵一时抵挡不住,于是退守老根据地晋阳城,这里赵无恤经营多年,不仅城墙坚固,而且民众忠诚。大家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居然守了一年多没有被攻下。

智伯又生一计,挖开上游河道,水淹晋阳城。晋阳城内“沉灶产蛙”,成为一片泽国。晋阳眼看就要守不住了,晋阳如破,赵无恤面临的就是灭族之灾。然而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一个大冷门,就要爆出!其不可能性相当于今天中国足球队取得世界杯冠军。

智伯看着被大水围困的晋阳城,得意洋洋的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一个人的国家啊。”韩魏二人一听,都面露惶恐之色。因为这两家的都城边上也各有一条河,赵无恤被灭后,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

智伯有个手下絺疵是个聪明人,他对智伯说:“你要小心了,韩魏二人靠不住,就要胜利了,二人却面有忧色,分明抱兔死狐悲之心,我看他们可能大概一定会反水。”

智伯第二天,拿这话问韩康子和魏桓子。二人指天指地指心坚决否认,并且说:“就要胜利了,分地我们也有一份啊,高兴还来不及呢,哪会有二心呢?老大你可千万别信小人之言啊。”智伯闻言十分满意。二人出帐后,絺疵进来了,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主公你怎么把我的话对他俩讲了啊。”智伯奇怪了:“你怎么知道啊?”絺疵说:“他俩一看到我就赶紧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跑掉了,所以我知道你告诉他俩了,他俩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肺腑,所以很惊恐。”智伯听后不以为然。絺疵一看大难将至,于是要求出使齐国,脚底抹油,溜了。

果然,赵无恤出招了。他派手下张孟起秘密去见韩魏二人,说动二人一齐动手,一起干掉智伯。说服的理由嘛,当然是唇亡齿寒那一套。此番煽动能够成功,并不是张孟起的口才太好,而是智伯做人太差。

一个夜里,韩魏赵三家一齐出动,先杀掉守堤的智家士兵,引水淹智伯的阵地,然后从左中右同时杀入,一时智军大乱,无从抵挡,智伯连逃跑都连不及,即被活捉。赵无恤也没有多跟智伯多废话,直接宰了,并且把他的头骨上了漆,做成了一件艺术品,就放在自己卧室里。随后,智氏全族被屠,唯有原来叫智果现在叫辅果的那一支留存了下来。

OK,故事讲完,现在开始抬扛。

司马光的错误有两点,第一、他对智伯的看法是错误的;第二、他的潜台词——有德才能赢,无德就会输。也是错的。

先说第一条,智伯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智伯太弱智,而不是因为太缺德。他的弱智首先体现在目光短浅,他的手下已经提醒他,不要随便激怒别人,但智伯自恃人多势众,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目光的远近,是一个人智慧的范围,一个人能看眼前一寸远,那么他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只能做用在眼前一寸的范围里,如果他能一尺远,那么他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只能做用在眼前一尺的范围里,如果他的目光能看无限远,那么他的智慧就可以做用在无限的范围里(据说如来佛祖能做到看无限远,所以拥有无上的智慧)。

智伯只能看到眼前一寸,他只看到当下他的势力最大,他可以想扁谁就扁谁,至于扁过之后会怎样,人家会怎样恨他,他是看不到的。他先问韩魏两家强索了土地,然后又带着两家人马去联合攻击赵家,这种联军岂会心齐?智伯连这一点都看不到,又岂能被称为“才胜德”?

由此可见,智伯是一个标准的道德与智商双缺失人员。他的那些所谓才能,不过是些在他鼠目寸光的范围里耍弄的小聪明罢了。所以,对他失败原因的总结应该由“才胜德”,改为“才德双无”才对。

再说第二点,也许你看出我的潜台词了——如果有超强的智慧,即使心眼很坏,也未必会输。我这话听起来好象有点教人学坏,但正好相反,我在教人学好。有坏心思的人做坏事前最好先自我审视一下,自己的智商到什么程度,如果达不到我以下要提到的人的高度,最好是老实一点。否则的话,智伯就是前车之鉴。智商不高,如果少点坏心眼的话,安稳过生活的可能性绝对比智商低还一肚子坏心眼要高。

下面我要证明我的话:才胜德是不会输的。

历史上有许多比智伯坏一千倍的人,他们都胜利且善终了。这些人的坏,是真正的坏,而智伯的借酒装疯打人骂人的那种行为,则更象个不入流的小流氓。

我举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例子――武则天。其心之狠毒,恐数千年来无论男女无出其右者。她为了权势,可以杀死自己的女儿,更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但她不仅胜利了,而且还得了善终。不仅自己得了善终,还能在自己死后保全武氏不被灭族。而她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现在的人谈论起她,大多并不当她是个坏人,而是把她当做一个传奇。这一切,都归结于她超强的智慧。

还有,勾践、刘邦、朱元璋,个个都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下流坯子。 他们都赢了!
春秋无义战!那些为了权利你争我夺的人,没有一个是高尚的,但结局却有输有赢。胜负的关键,就在智慧,而非道德。 才胜德会输?才怪! 说明一下,我不喜欢我自己的这个结论,但是没办法,不喜欢归不喜欢,事实归事实。就象我预测中国跟巴西踢足球会输一样,虽然我不喜欢这结论,可是,不喜欢归不喜欢,事实归事实!

司马光为什么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智商问题,司马光看问题不够深刻,所以得出错误结论;第二:司马光故意装糊涂!

当然,如果智商不够,恐怕是写不出《资治通鉴》的,所以,第二个原因的可能性大一点。《旗鱼行动》这部电影里有一句台词:电影要有道德观。直白点说就是——好人要赢。所以阿诺哥和阿汤哥总会在电影里以一当百,把众坏蛋杀得屁滚尿流。只因为——他们是好人!虽然不太靠谱,但观众喜欢。同电影相比,史书更应该有道德观。

所以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到目前为止,已经得出两个结论了:第一、智商低道德也低的人会输;第二、智商高道德低的人会赢(当然,这里指的智商高是相当……的高,不是一般的高)。那么,还有两种情况,第一、智商低道德高;第二:智商高道德也高。这两种类型的人会如何呢?输,还是赢?

和上面一样,我们找历史上的人物来分析一下。

智商低道德高嘛,我建议首先分析一下伯夷和叔齐。这老哥儿俩可算得上是古代的道德标兵了,为了所谓的‘礼’,宁可到深山里去做原始人,也不过三妻四妾外加山珍海味的日子。可能会有许多人耻笑这老哥儿俩迂腐、不懂变通,但绝没有人说他俩不高尚。他俩高尚的结果就是——饿死在深山里。另外还有个例子,隋朝末年,各路起义军里有个叫翟让的,他觉得李密比自己水平高,就把起义军头首领的位子让给了李密。够高尚吧,可惜他虽高尚,脑子却不好使,没发现李密是一白眼狼。李密白得了一把手的位子,却天天担心翟让会抢回去,于是准备了一干刀斧手,给翟让来了个鸿门宴,把他给切了。翟让的高尚,落得个大卸八块的下场。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高智商低的下场就是——不得好死。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道德高智商也高的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个超级传奇人物——伍子胥。

先说说伍子胥的智商与能力:

1、楚平王抓了他的父亲伍奢后,又以伍奢为人质召伍子胥和他哥伍尚前来受死。伍尚,也是一道德高智商低的典型。伍子胥说千万不能去,不去,老爸还有可能活,去了,老爸就死定了。结果伍尚还是执意要去,结果是父子二人一齐被杀。

2、伍子胥在父兄被害后,孤身一人逃出楚国,在吴国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乞丐,若干年后,带领吴军几乎踏平楚国。

3、后来在吴国击败了越国后,越王勾践前来求和,表示愿意臣服吴国。伍子胥对吴王夫差说:勾践此人能够忍辱负重,他日必成吴国后患。但太宰伯嚭收了越国的好处,向夫差建议还是留下越国当附庸国好,于是夫差同意了求和。伍子胥气愤地说:“越王得此缓解之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二十年之后,我大吴之国,恐怕要化为一片荒沼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精准的预言。

4、后来夫差伐齐,伍子胥又阻拦,指出心腹大患是越国,齐国并不是吴国的生死敌人。

5、伍子胥在多次对夫差劝谏无果后,便把儿子送往了齐国,他已经看到吴国的结局了。

以上这几条可以证明伍子胥是一个旷世奇才。可惜的是,虽然伍子胥之才不下管仲,夫差却离公子小白的水平十万八千里。正确的君王遇到正确的臣子,是一段辉煌的传奇;错误的君王遇到正确的臣子,是一场让人叹息的悲剧。

当伍子胥把儿子送往齐国之后,就被夫差以通敌之名杀掉了。伍子胥死前悲愤地说:我死后,挖出我的双眼,放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军进城。一个智勇双全且忠心耿耿的一代豪杰,就这样死掉了。

伍子胥具有卓越的智慧,可以准确预言几十年后的事情,却落得如此下场,为什么?很简单,因为他高尚。他是一名骄傲的武士,决不允许自己做一名逃兵,他宁可死在吴国,也决不离开;他知恩图报,吴国帮他报了血海深仇,他不忍看到吴国覆灭,即使夫差不听他的劝谏,他也仍然尽一切努力想挽救吴国。他不仅看到了吴国的下场,他在把儿子送到齐国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自己的结局。如果他和智伯手下的聪明人絺疵一样,见主公不听忠言就溜之大吉,下场一定不会如此凄惨。可伍子胥偏偏是个高尚的人。高尚的代价,就是生命!

高尚者共同的结局,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原则而牺牲掉自己的生命。我不喜欢这个结论,可不喜欢归不喜欢,事实归事实!

可那些圣君呢?尧舜禹、商汤、文武、唐宗、宋祖,他们的大德可是象太阳一样“格于上下,光被四表”啊。又或许,他们都是因为胜利了才高尚,而不是因为高尚才胜利?看来看上去一脸严肃的史书,也不过是个大大的马屁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