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大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一、历史上大舜除了治水还当帝君吗

怎么不能?

1、古代生产力不足,中国又是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治水本身就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重大保障,也属于治国的重大方略。

2、大力发展国家农业,使人民有地可种,有粮可产,安居乐业。

3、大禹重新划定了中国版图,创设了地理学的概念。

4、屡退三苗(蛮族),保百姓平安

5、建立王朝,改变政治体制: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粗犷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用阶级代替了原始社会,中国由野蛮步入文明。

二、中国古代历史上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被君王举拔

舜,曾是农民,后为古代古代帝王 傅说,傅说,商王武丁的大臣。

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 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

那里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小人”中间,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

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后来,从版筑护路的奴隶中发现了傅说,擢拔为相。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一代名相傅说,他到底是怎样治理国家,怎样使殷商中兴,却没有留下多少可供后人借鉴的言行。然而,关于他的传说,倒有不少。

关于傅说与武丁君臣际会的传说,有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引述西晋皇甫谧的一段记载,说殷高宗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这个人蒙着奴隶穿的衣服,说自己姓傅名说,正在做苦役。武丁醒来以后想:“傅者,相电。

说者,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悦民者哉!”认为这是个好兆头,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帮手了。

天亮以后,他把这个梦告诉百官,却没有一个人相信。武丁就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寻找,果然在傅岩找到傅说。

关于傅说从政经历的传说,出现于东晋时期的《伪古文尚书》中有《说命》上中下三篇,上篇叙述傅说初见武丁的过程及劝武丁虚心纳谏的言论;中篇为傅说向武丁陈述治国方略,其中有传颂不绝的名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下篇为君臣共勉之辞。 以上传说虽非信史,却可以反映出傅说这位上古时期的政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胶鬲,在地方从事版筑,被武官启用 管夷吾,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南)人,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

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他为了实现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学先贤、习武艺、交友共勉、调查实践,多方吸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为其后来能成为治齐贤相、称霸诸侯、建立伟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管仲从阶下死囚犯一跃而为齐相的直接原因是其知心好友鲍叔牙的推荐。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治理国家的大事,不是我能胜任的,只有管夷吾才行。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厚惠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士气倍增,我不如他。管夷吾犹如人民的父母,治理儿子,不能不用他们的父母。”

(《管子·小匡》下注只书篇名。)然而到后来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同样是体现了以国家社稷为重。

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齐桓公弃一箭之私仇,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报知遇之恩,辅佐齐桓公图霸,真乃贤相遇明君,明君逢贤相,君臣知遇,相得益彰!管仲凭借自己非凡的政治才能赢得了齐桓公的重用,先拜为相,又拜为“仲父”,几近言听计从,使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知人善任,举荐了大批的贤能之士;他改革内政,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的富民政策,使齐国国力大增,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他“尊王攘夷”,扩大了齐国的政治影响;他礼法并用,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近40年,把一个原来“地舄卤、人民寡”的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功高当世,影响深远。公元前645年,管仲逝世,他的死引起了齐国朝野上下的悲痛,人们把他安葬在齐国都城临淄城南的牛山上,为他树立了高大的石碑,永远纪念他对后世的功德。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一个世纪后,孔子曾赞叹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周室,使百姓受惠至到现在。若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夷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这反映出管仲相齐的功绩在华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近代的维新派领袖、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管仲是“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

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装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虞亡。

三、有关舜的历史传说故事

在坝河(今平利西河乡杨岭附近)的河岸上,有一处舜家粮仓。秋天到了,眼看就要秋收。后娘便分派舜去打扫修补粮仓,说要准备秋收屯粮。因受后娘的虐待,舜常常连饭都吃不饱。这一天,舜一早就来粮仓清扫修补干活,已是日过中午还没有吃上早饭,又累又饿,禁不住倒在仓楼上昏昏睡去。正当他睡得香甜之际,忽然被粮仓内燃起的熊熊大火惊醒。时值初秋,骄阳当空,偶尔还伴有阵阵河风吹来。舜见仓房起火,不知有加害阴谋,左冲右突,想补灭大火。怎奈这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眼看救火无望,不得不舍弃仓房逃命。可他万万不曾料到,唯一能出进的大门早已被后娘锁上了。情急之中,忽听房后有人大喊:舜哥哥请速上房顶从房后槐树上避难!舜遁声迅速顺石梯上了后楼,翻上房顶,来到后檐,见恰有大槐树一枝直伸后屋房檐边上,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妹敤手正在大槐树上急得直向他招手。舜来不及多想,伸手揪住槐枝猛的一甩,一个千秋便荡上了大槐树。这时,只听得敤手小妹边哭边说:舜大哥有所不晓,这都是妈妈设下的计谋想加害于你。幸有大槐树救你性命。现在,你千万不可出去,他们请了好几个纵火大汉还守在前门上,要亲眼看到房子烧烬才得放过。这里我带了干粮给你充饥,你赶紧爬上树顶躲过他们,等到天黑逃命去吧!舜侧耳默听,打心里十分感激妹妹的真情实意与良苦用心,遂爬上树顶躲藏起来,暂且不表。

却说舜逃命之后遭数劫而大难不死,遂后时来运转,贵为帝王,终成大器。一日,舜来到曾搭救过性命的大槐树下,焚香叩拜,封赠大槐树为万年神树。常年结籽,青皮不老。世人发现,槐树无论是在酷热的炎夏还是在寒冷的冬天,其皮常青,枝繁叶茂,年年结籽。据民间传说,就是受过虞舜帝的拜封之故也!

舜王碑的传说

舜王碑,人称“舜王龙碑”,上刻七个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后迁至大阳溪边的舜庙之侧。迁移之因,也有一个传说。

相传帝舜时,九疑山出了九条孽龙,盘距在“蟠龙洞”、“九疑岩”,危害百姓生灵。帝舜闻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岭三山,终于来到九疑山间。他带领百姓大战三年,斩杀了九疑岩里四条龙;接着大战三年,斩杀了蟠龙洞里的四条龙。又大战了三年,方斩杀了三峰石天湖池里的老蛟龙。帝舜连续苦战了九年,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临终之时,大臣皋陶问他有何吩咐,他说:“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选一黄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最后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龙驾归天了。舜死后,人们刻了块3000斤重的龙碑立在三峰石下。皋陶心想,此地太险恶,迁到大阳河边为好。启灵这天,碑太重,三十个壮汉都抬不动。这时,几只白鹤从天空飞临,两头大象从地上走来。大象用鼻子卷起墓碑就走,白鹤在前面引路。当走到熊家山黄龙洞前时,突然,从洞里出来一个白发老人,笑着说:“生在帝王城,死在九疑山,白鹤来引路,大象来抬丧。”说完摇身变成一条黄龙,张牙舞爪,不让葬在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过了马蹄坳,穿过大桑塘,来到一座大石岩前。这大石岩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岩形状似龙,龙角龙眼龙须龙牙俱全。山下西边有两口龙泉。白马仙人还将峰顶用乱石堆了一顶王冠,一条玉带放在山上。这真是龙潜凤栖之地。大象将龙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间。于是,将帝舜龙体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鹤,众四面八方衔来紫蚌壳,放满瓦棺,这就是“瓦棺贝冢”的由来。

皋陶结庐为庵,一直守护在舜陵前。死后化作一棵青松,长在墓边石岩上,像一位将军威然屹立,侍卫着长眠地下的舜帝。

四、舜统治的朝代是怎么灭亡的

舜把王位禅让给禹,禹在涂山召集部落会盟,再次征讨三苗。

据《左传》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 有一次在会稽(浙江绍兴)部落会盟时,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而被禹处死。

古文献中亦记载禹以诸侯部落路途的远近来分别纳贡约多少,可见夏氏族对其周边部落经济上的控制。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

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

禹死后,益(伯益,也有人认为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 三年的丧礼完毕后,益没有得到权位,而启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说法不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 之后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

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但其共同观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 ,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

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

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罚贬做牧奴。

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夏禹建立夏朝桀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

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

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7] 。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

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 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这样荒淫奢侈,便进宫向夏桀哭泣进谏说:“自古帝王,都是勤俭爱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

不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给一人的娱乐。这样奢侈,只有亡国。”

夏桀听了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药,心里明白夏一定要灭亡的,就投奔了商汤,大臣关龙逄几次劝谏夏桀,夏桀就是不听,关龙逄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 ”夏桀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关龙逄杀死,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

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正是这样,夏桀把夏朝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