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的名人事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的游历中,重游的地方有黄山、大台山、雁荡山。

徐霞客的再游雁荡,除雁荡的奇伟壮丽使他未曾忘怀外,还由于他那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所驱使。

他每游均“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他的两次雁荡之游,写了共七千字的前后《游雁荡山日记》,对雁荡诸景的奇伟壮丽,都以白描的手法作了刻画。

他冒着葬身岩壑的危险,“在刀剑隙中”攀登百岗尖,“梯穷济以木,木穷济以梯,梯木俱穷,则引绳揉树”地窥探天聪洞。

“与石削不受树,树尽不受履处,辄垂藤下”,或“缚木为梯开岩端”登上小龙湫背寻剑泉的艰险历程,跃然纸上。

只有象他这样不畏登攀的人,才真正有福份尽领雁荡的风光。

他的日记还给我们今天考察研究雁荡的历史和风俗人情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资料。

张大千画雁荡山

早在我国画坛上久负盛誉,年轻时期与齐白石齐名,并称“南张北齐”的鼎鼎大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于一九三七年的春天,结伴来游雁荡,绘制了两幅雁荡山山水画。

一九三七年三月,张大千和于非厂、谢秩柳、黄君壁、方介堪等著名国画画家在南京举办了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后,一同来到了雁荡山饱览了奇峰异嶂、飞瀑流泉,作了一幅《大龙湫图》和一个《西石粱瀑布图》的底稿,此画是回到上海后同年九月份完成,为两笔小青绿山水,构图严谨,用笔精到,色彩清丽,中景西石梁瀑布于幽谷中奔泻而下,右侧高崖苍松一棵,近景石坡上有一老翁坐观飞瀑,画面清幽奇颖,气象博大高远,是画家中年时期一幅巨作。

题词《点绎唇》一首及跋文近二百字,记叙游雁荡情况。

后来张大千旅居海外,到一九七九年他八十一岁时与箧中翻到题在《大龙湫》上的词时,勾起对往日游雁荡的回忆,于是又用词重作《大龙湫图》。

他以晚年泼墨泼彩之活作此画,布局以大龙湫为主体,瀑布从悬崖飞流而下,构图简练,画面水墨淋漓,色彩鲜明,除此词外,亦题记游文字近二百字。

黄宾虹游山画入神

历代游览雁荡山的文人画士可谓多矣!名山的景色启迪了他们的创作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他们或写游记,或赋诗作画,或题字刻壁,为名山添色。

现代著名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就是其中一位。

黄宾虹生平喜作雨雾中的山及晨昏暮色中的山。

他游雁荡在初夏,正如他在游雁荡中所写的是“清游日日雨纤纤”,“漠漠云烟雨不收”的时候。

他以为这是体验雨雾中山时生活的良好时机,可以更好观察山与树木在雨中的变化,所以他曾冒雨翻过了谢公岭去东外谷看老僧岩,结果淋得象“落汤鸡”一样回来。

他却说:“看到了雁荡的奇峰怪石,做个落汤鸡有何不可。

黄宾虹的雁荡山作品有《灵岩图》、《仰天窝图》、《西石梁图》、《大龙湫图》、《三折瀑》、《雁荡龙湫实景》等。

他作画重视内在气质,不追求外貌的形似。

他说:“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窈其形,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故他的雁荡山水画也并不是物表面的描绘,而是画家对生活的内心感受,通过绘画的技巧形之于笔墨,以达“自然之性”、“内涵之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