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在这景象中……忘记了呼吸,忘记了动弹。似乎只是站在那儿,就是一种享受。穿着泳衣,光着脚丫,迎着海风和阳光,向大海奔去。踏在沙滩上,软绵绵的,金黄金黄。奔跑在沙滩上,每踏一不都不简单,因为,沙子太软了,总会陷进去。沙子跟着我的脚丫溅起、滑落。
——题记
力求完美,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但是,往往在失败的时候,伤心,也是必然的。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一种感觉,我遇到的挫折,总比别人多,有的时候,真羡慕那些一帆风顺的人,多么希望自己也不用承受这样或那样的痛苦!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我注定是要在挫折中懂得,学会……
常常用这样一句话安慰自己,苦涩过后总有成功。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挺傻的,总是自我安慰,无奈……过早地学会人间的是是非非,过早地明白各种不愉快,过早地承受太多的挫折……不知道,我,是否还有空间去容纳更多的泪水。
总会想起很多很多事,曾经的记忆或美好、或悲伤,挥之不去。还偶尔会畅想未来,那么遥不可及的未来。我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不会去幻想那些童话故事中虚无缥缈的美好,我只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平淡、自由、无拘无束、快乐并幸福。还总想着以后当个志愿者,支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社会上有太多的弱势群体需要人们去关爱。为了帮助别人,我知道必须先自立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顶天立地,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呵,真的发现自己长大了,和以往的梦想都不再一样。小时候总是会幻想以后当医生、老师、舞蹈家。。。那么多绚烂的梦编织着我五彩的童年。
这两天,周四和周五,进行了考试。才发觉,单纯已随着我们长大而渐渐消失殆尽。见了面,一个个都说没复习好,考不好了,别人会说你虚伪,真的,好伤心。我们已不渐渐是原来的我们了么?真的,突然觉得,有了隔阂,正应了一句话,生活中的人总是带着有形无形的面具在我们中穿梭,不想这么说,却流泪了。
“反弹琵琶”的英姑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反”和“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表现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通之处,把这种逆向思维合理的运用在写作中,可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
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逆向思维呢?
一、立意上的逆向思维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了,可见主题的确立在一篇文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立意要新颖,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个便捷的途径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即“反其意而用之”。
如古人写到落花,往往写得很凄惨。例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如果据此立意写文章,总也摆脱不了悲凉、凄惨的情调,我们不妨反其义而用之,借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立意,歌颂落花,就能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来。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记得在讲完《荔枝蜜》后提问:“文章热情赞美了蜜蜂高尚的可贵的牺牲精神,然而,他是否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呢?你能否由物及人,展开一下思考和联想呢?”于是学生纷纷发言:“蜜蜂不敢按劳取酬,整天忙碌,到头来自己的劳动成果却被别人占有,这不是现代人应持的生活态度”,“蜜蜂太保守,世世代代只会埋头苦干,缺乏开拓精神,就像过去的农民只靠单一的种田吃饭一样”,“蜜蜂爱憎不分明,竟好坏不分,什么人都蜇。”学生的这些观点也许不一定全对,但毕竟打破了单一的僵化的思路,能从多侧面考虑,进行逆向的思维,这是应该鼓励的。又如我让学生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一般习惯于从正面去“赞雪”,如写雪的“洁白无瑕”、“装扮世界”、“大公无私”等,而运用逆向思维的学生,则从相反的方向上去思考,贬雪的“虚伪”、“残酷无情”、“见不得阳光”等。这样的立意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构思上的逆向思维
构思即文章的组织和构造。构思上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使文章达到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但这里的逆向思维,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与常理相悖的思维方式,而是要反对程式化,出奇制胜,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来。
记得古书记载,宋徽宗时,许多画家云集京城举行绘画大赛,考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有的画家画了许多花瓣,在“花”字上下功夫,有的画了一个跃马扬鞭者,在“马”上打主意,有的画了一只马蹄,在“蹄”字上做文章……这些都无法与诗句吻合──没有画出“香”味来。只有一位画家运用了逆向思维,不从“花”“马”“蹄”落笔,而是独辟蹊径,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翩翩起舞,这一构思,把香味画出来了,完美地表达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诗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多成语、俗语、惯用语的含义陈旧了,所存的观点过时了,看法有片面性。因此,那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概念、观点、看法,也随着社会而变化和更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构思上标其新,立其异,采用逆向思维,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例如“班门弄斧”,有时,不可在“班门前弄斧”,否则,遭人嘲笑,但有时,还得“弄斧”到“班门”,不然,将永无表现,岂不委屈自己。
又如“看风使舵”,用在形容那些油腔滑调世故之徒,太形象不过了,那种靠看别人脸色来决定自己行动的人,实在太可鄙了。但是,如果不是为了逢迎,而是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不正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吗?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如何看风,怎样把握大方向,倒是很有文章可做的。
记得我班李权同学依成语而解的作文写得非常好。题目是《没有“异想”,哪来“天开”》,作者借“异想天开”,反其贬义而取其褒义──“异想都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并明确指出不敢“异想”,不能“异想”,创造和发明将很难有希望,这就体现出构思上的新奇巧妙。
总之,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加以有目的的训练,就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o(∩_∩)o 若有帮助请点击我回答下的【选为满意答案】按钮,
o(∩_∩)o 不要摆着问题不处理,浪费百度资源,谢谢!还望亲给予好评
潮退了,一个小男孩在海边一次一次的弯腰,没有人明白他的用意,一个老人走上前,看到小男孩正拾起海滩上未能回归大海的鱼儿,用力的扔向大海。老人不禁告诉他:“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这儿有成千上万的鱼儿被冲上海岸,放弃吧。”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但这对鱼儿来说,我这个小举动就拯救了他们的生命。”
这就是一道风景,它平凡却让人为之动容,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个雨天,一个学生因为未带雨具,被困在了学校了。这时他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的母亲,只见她披着雨衣,拿着一把伞来接他了。学生快步走了上去。母亲急忙脱下雨衣,给她的孩子披上,自己撑起了雨伞。风夹杂着雨向她打来,衣服被打湿了,但还把伞撑向儿子,为儿子遮风挡雨。
这就是一道风景,它可能随处可见,但这就是母奶,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个夏日,烈日当空,,可环卫工人依然穿着厚重的工作服,穿梭于烟尘滚滚的道路之间,维持着城市的整洁和美丽,虽然有着“城市美容师”的美誉,但他们却拿着微薄的工资,住着简陋的房屋。可最难得的也在此:他们依然默默工作,肩负自己的责任,他们没有青春的容貌,也没有华丽的意识,,但他们打扫街道的身影确实一道美丽的风景。
这是一道风景,这虽然是常见的,但这却是让人心生敬佩的风景。
在学校里,同学们互帮互助,小陈有了问题,班长耐心地给他讲解,一点也不计较以前的种种不快,宽容的对待别人,老师也耐心地解答同学们的提问,放弃了自己的歇息时间,把心思都放在了学生上。班级里充满了学习的氛围,这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吧!
这一件件小事都足以然人感动,这也许就是最美的风景吧!
语言的逻辑
什么叫语言的逻辑?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做到说每一句话时都有一定严密的语音逻辑。
想想看吧,这种事在生活中数不胜数:
一回,上作文课,我的同桌忘了带作文纸,当时这种事在我们班可是很要命的事,至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没有人能说得清。她一下子将目光转向了我那整整一包的作文纸,她向我投来了乞求的目光,对我说:“借我一张作文纸,好吗?”还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当然明白她的意思,我可不是 *** ,但是,你仔细想想吧,借,是什么意思。借,是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或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可是,作文纸怎么借呢?难道在她写完作文后,我再把作文纸要回来?我可不会这么神经。或者,下回让她再带一张作文纸来还给我?没有人会这样小气吧?即使有,也不会有人甘愿为一张作文纸耿耿于怀,甚至精确地计算出一共要还一些什么,最迟什么时候还?
说来说去,不就是借了也没法还吗?而借了没法还,不就是给吗?给,就是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
这么麻烦要干吗呢?不如直接说:“给我一张作文纸,好吗?”
可是,没有人会这样说,可能是为了面子吧。但又有什么面子可言呢?你没带作文纸已经是丢了面子了,说出来告诉别人你需要帮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还带有礼貌用语。
面子,多么可怕的东西啊!它扭曲了人们正直的心灵,它使人们为了它而掩埋事实。又有谁能告诉我: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比是比喻,兴为寄托.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文学中的白描
是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鲁迅不愧为白描圣手,他的作品,也不愧是白描的杰作.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了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这是他在小说创作中成功运用白描手法的经验之谈.
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如杜宣的《井冈山散记》中,有段文字叙写井冈山茅坪的“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使用白描手法绘景时,要求作者用简笔作粗线勾画,组成生动的画面.如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作者善于抓住夏日急雨的特点,以朴素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夏季风云骤变的奇景.
这是我第一次初中语文考试,我自己都觉得考得不太理想,想想自己以前“战果累累”,如今可要名落孙山了。自觉知识面广,有着一个“只天下事”的头脑,课外知识自以为“无所不知”。如今这是紧要关头,应验了那句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却如同纸上谈兵。
临近公布的时间到了。老师面带微笑地走了过来,这等“微笑”在我眼里去如同为我的耻笑,面对着失败而痛楚的心里的我,好像在黑暗中看不到一点阳光,我不等待着“奇迹”的到来,只等待着别的。
啊!没想到那我为自豪的作文(我自己以为的,大家如果觉得我写不好起给我指点指点。)有其中一段被老师看中了,“名列前矛”,都亏这个,让我的分数拉了不少。可成绩还是跟不上,84。5分,这……这……这是我最失败的一次。
我要更加努力,争取,争取……
习的作怪,人们往往在左右两者之间选择。
早上闹钟响起,有一声音说:“算了吧,继续睡觉吧!”另一声音立马反驳道:“起床,,坚持就是胜利!”挣扎了一番,最终还是跑步的声音占主导……看到他人成功之时,便暗下决心,我会成功的,当付诸实际行动时,浑身乏力,斗志全无。可以说两种思想决定了我们的方向,或者说人天生具有两面性。
学生在校充当好学生,在家却是个小皇帝;作文时宽容待人象模象样,生活中为个别小事斤斤计较;教师在学生面前头头是道,学生问题时回答不清;教育学生拒绝游戏,自己不辞辛苦;官场上的更不用说……也是同样,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专家,有太深太深的理论。我们的课程专家可以不顾国情盲目与西方接轨而讲大话,可以无视教育的实践逻辑而任凭自己的思想奔驰讲空话,可以不负责任地指责教师将失败于教师的不理解、不投入、不称职而讲假话,这便是所谓“专家”的两面性。
法国著名说过,知识分子如果的批判社会的同时不把自己当作批判与反思的对象,就不会获得关于社会世界真理性的认识,当然也就不会对社会世界有什么作为。如何把握事物的两面性——读《社会媒体,你们怎么啦》有感人对一些事物把握不当,则会走向极端,害人又害己。
就像远程控制类软件,能够远程控制办公室或家里的电脑,但也可以控制别人的电脑。这类软件,,就像一支枪,在警察手上能保护人民,在歹徒手上则是凶器。
我学了想家中的两台电脑资料可以共享,那样就不用存储有限的优盘来回工作了。但是有人却利用这电脑技术,想尽办法,去地盗取银行的钱,去地把别人信用卡上的钱转到自己帐上,去重要部门地窃取秘密资料,去别人电脑上拷贝人家的隐私。
被人称为“”,他,就靠着他的,拥有了百万家资。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到了颠峰便直线下滑。
一天,他被人打断了双腿,砍去了左手的三个手指。于是,“幸福”没有和他说声再见,就离他而去,家庭破裂,亲朋远离,令人羡慕的钱也被挥霍一空,他的后半生将在上度过。
一个人,以牌作为娱乐工具尚可,一旦以赌为业,他就注定了一个字——“输”,会输去全部的。现在的,在众人面前表演自己的赌技,以警醒人们远离赌博。
但前去观看者的初衷却是想从台上的那儿偷学两招,好让自己在上赢个盆溢钵满。现在媒体曝光一些,其,但往往有人看反了,想的是它的经过,看的是它曾经的美好,而没有用敏锐的眼光去它悲惨结局,没有反思曾经的拥有,换来的是终身的不幸。
大人都避之不及,何况是学生?学生一遇这种事,大都逆其道而行。可能他们喜欢冒险,“明知山有虎,偏向”,殊不知,他们的这种所谓的冒险,会把自己的一生幸福毁于一旦;可能他们毕竟不是饱经沧桑之人,等领略了惨痛教训后,却悔之晚矣;或许是坏事一学就会,做好事就难了,因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就是一直做,而干坏事,由于利益驱使,如入沼泽,不能自拔。
“社会是个‘大’,谁禁不住诱惑,谁就走上邪途;谁能抵抗诱惑,谁就能获得成功。”老师们所能做的是让学生们正确区分和假恶丑,别拿自己的一生当儿戏。
两面性面面观 ┈┈┈┈┈┈┈┈┈┈┈┈┈┈┈┈┈┈┈┈┈┈┈┈┈┈┈┈┈┈┈┈┈┈┈┈┈┈┈┈┈┈┈┈┈--------------------------------------- 2005-12-14 ◇同 病逝后,其“老搭档”云南写了这样一:“攻错似曾左,交谊似雷陈,为国家患难相依,竟惨类扼吭,问年只等;发愤如祖刘,代将如郭李,倘时局纷纭多事,恐难鸣孤掌,何处重逢。”唐“”地表达了对逝世的怀念之情。
仅从悼联看,何等悲伤和痛苦。然而事实非也。
据说私下唐最忌讳有人在他面前赞誉,而且“深以蔡死为幸”。何哉?一方面,蔡死为他扫除了盘踞一方、做西南王的最大障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也参加了送葬。不久,他在《大晚报》发表文章,其中一段写道:“21日下午3点钟,我们站在灵前,看着换了衣服、抬在棺里,我已经如何压制不住情感了,我底头埋在手里,听着四周哭泣的声音,手绢湿了。”
可见这个年轻人对鲁迅的感情和悲痛。其实仍非也。
据周楞枷先生回忆,“十月下旬我刚返沪,是他(指)首先把鲁迅逝世的告诉了我,说时面有得意色,遭到了我的:‘鲁迅去世,你高兴什么?’”应该说,这才是真正的。如果仅以他的那篇文章来评价其对鲁迅的感情和态度,那就大错特错、至少是“偏信则暗”了。
这是两个“”的两面性,其实,某些“”也同样有两面性。举两个例子。
前几年各级都组织了由广大干部参加的学教活动。我参加的一次上,有个领导说,这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出成果,要上大报大台大刊,提高当地的知名度。
当时也派了工作组到有些村庄。果然,一家重要的电视台来采访学教活动,采访了一位。
对着镜头:“这次学教活动搞得好,很及时。工作组帮我们脱贫致富,他们不,不添麻烦,当年的八路又回来了。”
云云。因为我与那个很熟,事后我问他,是那么回事吗?他说上面有要求,又对着电视台,我敢不吹吗? 还有一次,某组织部“奉命”到某单位考察一个干部,之后通常就是提拔。
考察大员分别找。
夏天的夜晚,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和奶奶一起在院子里乘凉、看星星。那夜,院子里轻悄悄的,只听到院子外的蟋蟀的叫声。星星始终没有露面,心里一片焦急和期盼。忽然,一阵微风吹来,打破了寂静的夜空,一道亮光从草丛中飞射而出来,我和奶奶同时惊呼“萤火虫”,接着有两只,三只……好几十只萤火虫飞舞在整个院子里,一闪一闪的,发出微弱的光芒。我不由自主的站起身来,走向萤火虫,它们就像一个个舞蹈演员在尽情地表演,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它们是那样的大胆,是那样的无拘无束。时而向上飞,时而向下飞,时而沿着院子飞一圈,随着飞舞的轨迹划出一道道亮光,黄黄的,绿绿的。萤火虫的尾部发出微黄而绿的光,可以看清它们的翅膀在不停的扇动着,发出微微的声音。在看看奶奶,她拿着扇子在轻轻的扇着,此情此景,我脑海中浮现出诗人杜牧在摇着小扇,轻轻吟唱“萤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多美的景,多美的夜啊。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萤火虫的光一直是我见过最闪亮的光。它使我懂得渺小的伟大,它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虽然自己是那么渺小和微弱,不能够照亮黑暗的角落,但也要让自己的身上发光,照亮自己。
去年生日的时候,妈妈送我一只小花猫。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给小花猫取了一个名字“花花”。
“花花”长得胖乎乎的,一身黑白相间的皮毛好像披着一块黑色花纹的丝绒。毛茸茸的长尾巴高高翘着,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绿莹莹的眼睛,像两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一对三角形的小耳朵,一有细微的声响,耳朵就立刻灵活地左右转动。别看它的鼻子又小又黑,嗅觉可灵敏了,能闻到老远的鱼腥味。嘴边几根银亮亮的胡子,显得特别威武。
“花花"很贪吃。有一次,我和妈妈买了一些鱼头,准备煮鱼汤。一回到家,“花花”好像闻到了气味,在我脚边蹭来蹭去,不时还“喵喵”的叫着,好像在说:“主人、小主人,给我一点鱼头吃吧。”我看它可怜巴巴的样子,就挑了一些小的鱼头扔给它。“花花”猛地扑向鱼头,抓起鱼头就往嘴里塞,还吃得津津有味呢。
“花花”很贪玩。有一次,奶奶来我家,她准备给我织毛衣,她把毛线球放在沙发上,就去买菜了。“花花”看见了,想去瞧瞧。刚到毛线球前,线球突然从沙发上滚下来。“花花”吓得连忙退后几步,还一边“喵喵”地叫,好像在说:“这是什么怪物啊!我怎么没见过啊!”过了好久,它才慢慢向前移动,然后用爪子碰碰毛线球,见没有危险,就开始玩了。它抱着毛线球跑来跑去,当它回到房间时,发现脚被缠住了。它又“喵喵”叫了起来,好像在向我求救,我看了哭笑不得,连忙帮它解开。有时候,“花花”在屋里玩腻了,就跑到院子里的花枝上荡秋千,或者在我的作业本上留下几个“小梅花”印。
虽然“花花”很贪玩,但它却很尽职。到了晚上,“花花”就警惕地瞪大眼睛,注视着周围的动静。有时候,“花花”为了捉老鼠屏息凝视,一等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当老鼠出来后,“花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上去按住老鼠。捕捉到老鼠后,它总会“喵喵”叫着,好似在说:你这个大坏蛋,今天你跑不了了。”
“花花”既淘气又贪吃,既活泼又可爱。我爱我家的小花猫—“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