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鲁迅是鲁迅,周树人是周树人,千万不要混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6

鲁迅,两面的面孔:深刻批判与温暖记忆


抗日剧《楼外楼》中的经典台词“抓捕周树人与我鲁迅有何干系?”将人们引向了一位历史巨人。周树人,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河,1918年,他以笔名“鲁迅”轰然登场,以《狂人日记》一文震撼文坛,成为激流勇进的先驱。他的犀利笔触,《狂人日记》、《呐喊》等作品如同利剑,直指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唤醒了沉睡的思想。


在学生的世界里,文言文、写作文和“周树人”并列为让人头痛的三大难题。然而,钱钟书的慧眼,为我们揭示了鲁迅作品中那股深藏不露的讽刺力量。透过《朝花夕拾》,我们可以窥见一个不同于教科书中的形象,那里有鲁迅温暖而有趣的童年记忆,如他对宠物隐鼠的热爱,长妈妈买《山海经》的善良,以及对何首乌根的好奇与奇特想象,还有那个“怪哉”虫的探索。


然而,鲁迅的笔下并非全然严肃,他的笔触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与情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以“他似乎不高兴,脸上带怒”描绘了少年时期的情绪起伏;在《二十四孝图》里,他担忧父亲会因郭巨的故事联想到自己的命运。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女蛇故事,让年幼的鲁迅心生恐惧,背诵《鉴略》后的五猖会,则让他初次体验到现实与期待的落差。


《藤野先生》与《范爱农》见证了鲁迅求学与思想转变的重要阶段。《父亲的病》之后,童年的纯真渐行渐远,鲁迅的思想开始走向深刻,他从医之路的放弃源于《藤野先生》的启发和对时事的洞察。鲁迅选择以笔为枪,与《狂人日记》一起,向封建与帝国主义发起挑战。


鲁迅的立场清晰而坚决,他直面封建残余、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同时对工农阶级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剖析。他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遇后,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文学为武器,揭露社会的疮痍。


从早期的进化论影响,到与“新月派”之争,鲁迅的文学视野不断拓宽,他用阶级分析揭示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苦闷与觉醒的交织中,鲁迅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不仅是无产阶级的斗士,更是知识分子探索救国真理的象征。


鲁迅对右翼文人的批驳,如胡适、徐志摩等人,他的愤怒和坚持,是对学生运动的捍卫,也是对自由主义虚伪的揭露。他的斗争精神,如同《新青年》中的硬骨头,尽管面对分裂,他仍坚守立场,为人民的正义而战。《朝花夕拾》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接近这位大师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他多元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