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该怎样做19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1-04
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该怎样做
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交流机会,今天和大家座谈的话题是“幼小衔接”。在我们讨论这个话题之前,首先声明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我想如果能通过今天讨论的话题,让大家有所借鉴、有所启发,那么我们这段时间就没有浪费,我们今天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我认为幼儿园大班这一阶段,是孩子教育的黄金阶段,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那么为什么要说是一个“黄金阶段”呢?因为在这个阶段只要我们做出一点点地努力,对孩子加上一点点关注,就可以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无形中就会改变孩子上小学以后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做什么事情都磨蹭,早上不起床,经常丢三落四,老师说的事情总是记不住,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愿去上学,字写得慢不说还写不好等……可能有些家长会说:“孩子怎么长还不是长?顺其自然,衔接没必要或者不重要”。现有这样一个比喻和大家分享:幼儿园大班就好比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装配环节,是一个出效果的阶段。小班、中班阶段是各种零件的制造和积累,大班是汽车的总装、调试阶段,这个阶段直接影响到汽车今后的运行,如果总装不好,会造成今后不必要的返修,也可能会让以前辛辛苦苦准备的零件浪费掉,所以大家都应该重视这个“衔接”。不是经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我们不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要在起跑线上拥有一个初速度。
所以想对在座的各位家长说,要珍惜现在的“黄金阶段”,多来关注一下孩子的“幼小衔接”,这可能花不了您多少时间,但您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你现在投入的这些精力,是为了在不远的将来少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由于您现在的投入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可是孩子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二、怎样配合幼小衔接工作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而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提醒大家在孩子进入大班以后,您可以结合幼儿园开展的幼小衔接课程,做到家园一致,共同督促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之顺利跨入小学的大门。比如:可以根据班上语言及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慢慢培养孩子每天以一句话或多句话方式讲述和记录一天有意义事情的习惯,从开始的幼儿说、家长记过渡到孩子自己记录,同时提醒孩子不会写的字可以尝试着用学过的拼音来代替,家长只是指导辅导,这样坚持下来孩子的语言文字表达书写能力会有惊喜的进步;又如:想培养孩子认真安静的一面时,则要循序渐进并定期调整目标,促使其得到锻炼和发展。这样通过有序、持久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会使孩子们包括我们家长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充分的准备,实践证明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经过幼小衔接和家园配合的具体活动实施,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评价优势非常明显,好多问题都是“水到渠成”,在学习上、行为习惯上我们家长并没有做太多的努力,相比之下并不是很累。但有些家长却对幼小衔接陷入了一种误区,即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的部分课程,结果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提前入学的孩子,入学之初很感轻松,于是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作业不认真,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以后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储备”用完,其优势逐渐消失,劣势日益突出,致使学习成绩落后于他人。因此,提前学习是一种短视性行为,鉴于此,在实际生活中,不应该只关注幼儿识多少字、数多少数,而是要提供诸多适合于他们年龄段、符合其心理、身体特点且富于吸引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拍球游戏,讲故事比赛等,充分调动幼儿参与,从而锻炼其能力,使他们乐在其中,使整个学习氛围活泼生动,既拓宽了幼儿的眼界、使其开动了脑筋,又避免了入小学后的重复教学。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幼儿多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幼儿做事的专注力和观察力。因为幼儿园每节课只有30分钟,而小学有40分钟,时间不但增加了,而且学习要求更明确,孩子绝不可分心,以致影响学习,这就需要家长耐心地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做起,因势利导,使之形成习惯;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例如字怎么写,故事怎么说,积木怎么摆图案,这就是要求幼儿认认真真地看,不能粗心马虎,并有意识创设一些“困难情境”,例如爬山、过河等游戏,锻炼其观察、判断能力,让孩子感到困难,感到吃
力,并体验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之慢慢变得独立。
2、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的环境、小学与幼儿园不同的教学要求,都会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容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促使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这时我们家长的榜样作用则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
1)、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行为都喜欢模仿成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试想:孩子处在一个没有爱心的家庭,他们根本体验不到被爱的感觉,又怎么可能去爱别人,这样的孩子在交往中就很可能会产生障碍而最终导致失败。可见,拥有爱心是交往的第一步。
2)、家长切不可把孩子间的一些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不要大惊小怪。要让孩子在争论中慢慢体会出与人交往、和谐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由此使孩子学会如何去面对交往上的小小挫折,学会宽容待人。
3)、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家门,寻找交往对象。由于现代家庭大多居住在楼房里,很少与周围邻里来往,再加上家长工作繁忙,与亲朋好友交往常以通讯形式进行。幼儿几乎没有与外人交往的机会,逐渐地孩子习惯了一个人单独玩或只与父母玩,不容易融入群体中。可让人忧虑的是,家长却还认为孩子的表现是乖、听话,不认为这种失去与人交往愿望与兴趣的表现是有害于幼儿的,它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提醒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条件与机会,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和同龄人在一起,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多和别人打交道,让幼儿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得到锻炼。
4)、做孩子的朋友,随时关注幼儿的行为举止。做到尊重理解幼儿,把微笑挂在脸上,让幼儿感觉"父母是爱我、喜欢我的",使幼儿在爱和喜欢的氛围中拥有自信,产生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同时注重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及时给与指导,引导他们主动去交往,对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积极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当的交往行为,找出原由进行随机教育,把他们引向交往的正确方向。
5)、了解幼儿园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方法途径,做到家园共育。即寓教于乐的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探索出一些交往的技能。如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拉拉勾等)中,幼儿边找朋友边对朋友进行积极评价,使双方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区域游戏(娃娃家、医院、超市等)中,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促进相互交往、共同合作的能力。另外还通过讲故事,看表演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幼儿懂得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心里要想着朋友,这样,别人才愿意和你交朋友。
3、培养幼儿按时吃饭睡觉的自理能力。在幼儿园时期就锻炼他们在指定的时间自己铺好小床,按时入睡;起床后,自己穿衣、叠被;吃饭时不乱讲话,不做其他事、不乱扔菜渣,饭后自己将碗筷、饭桌收拾干净等,使之养成习惯,以适应小学时期较为紧张的学习生活。
三、做好衔接的准备工作。从幼儿园跨入小学这一环节看似自然,可并不简单,为了避免出现幼儿幼儿园时期学习、生活非常成功,充满快乐,可进入小学则出现许多问题这一状况,因此在幼儿园时期我们要帮助幼儿做好以下几种准备。
1、学习准备:主要是要让幼儿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如书包内先放什么、后放什么,什么课准备什么用品,要井井有条,养成习惯,家长不要为其包办,要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避免入小学后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并懂得爱惜和保持学习用品的整洁。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从整理玩具等方面做起,开始手把手教幼儿整理。渐渐地,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整理,家长这时做必要的指导,最后整理工作完全由幼儿独立完成。期间重要的是父母要放手,这样做既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2、听课习惯:为解决好幼儿园和小学课堂设置松紧,时间短长方面的差异,平时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训练,比如要求他们在看童话书或故事时,保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专心致志,不玩玩具,不吃零食。即在一定的时间里做某一项比较单一的事情。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看画报,一会儿看电视是最要不得的,当然这一切要根据不同孩子的兴趣来进行训练,这样效
果会更好一些。
3、读写姿势:读写是学习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读写姿势更要从幼儿园时期抓起。养不成好的读写姿势,既不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更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更要重视“第一次”教育,让孩子一开始就养成一个良好的读写姿势,以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
四、分享一下6岁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
1、善变的天使:6岁幼儿的心情常被称为“晴时多云偶阵雨”,前一刻还高高兴兴的,这会儿又马上因为一点芝麻小事而发脾气,尤其是被责备时情绪更为激动。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专心堆积木时,被父亲的大衣不小心碰倒;或者叫妈妈时,妈妈未能即刻出现等,都是他发脾气的原因。这时候大人可能会考虑以权威来纠正他们,但是这么做,对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孩是不太有效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要使孩子平静下来必须视儿童的个性而定,没有一定的方法。例如比较内向的孩子让他独处一会儿即能恢复平静;相反的,有些小孩一独处反而更闹得不要收拾,大人最好设法了解他们的个性与当时的心情。不过,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小孩,在他发脾气时恐怕没人可应付得了的。
重要的是,等他们的脾气平息下来以后,一定要让他们反省自己为何如此?如何才能防止?他发脾气时周遭的人有多难过……。大多数的6岁幼儿脾气一旦发过后,只要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他都能承认并有改过之心。
不过,尽管经常反省,6岁幼儿仍然有善变的情形而且产生极端的变化。比如,有时非常疼爱家中饲养的小狗,有时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说:“我要杀死你!”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心情和行动缺乏控制能力,这上点和两岁儿的情形有点相似。父母发觉孩子有这种极端情绪变化时,不妨故意和他多说话,比如:“你很会照顾这条狗。”“它好像比较喜欢你而不喜欢妈妈哦!”像这样称赞加上幽默的口吻进行交谈,比较能缓和他的情绪。
2、相处有多么不易:家中有6岁儿的父母,必须不断地告诉自己:“这只是孩子的过渡期……”否则大人可能会比6岁儿更常发脾气。接着就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不妨安慰自己:“他会渐渐成长为可爱的孩子。”并想象7岁儿善解人意的模样,或者回想他以前5岁时乖巧温柔的模样。不要动不动就去研究6岁儿的行动,应以宽大的胸襟;当然也不要对6岁儿所说的话太耿耿于怀,尽量以幽默的方式去解释,以保持愉快的心情。不管是多令人生气的事,如果讲一次就让6岁儿领悟或立刻改悔,这很可能完全无效;大人一旦忍不住发脾气地说:“一定要给你一点教训!”他们就会斜视大人,进而采取对立的态度。这时候,孩子完全不会考虑到大人生气的目的是在教育,而只是一味地与大人的态度、言语和感情对立。父母应该避免与孩子造成对立的局面,多找机会与他们交谈、勾通,必须要忍耐孩子耍脾气的肚量。
3、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方式:6岁幼儿很容易与母亲引起争执,但是他们对母亲爱的要求却仍相当强烈,即使有弟妹也想一个人独占母亲,并希望母亲照他的意思来做。前一刻才说:“我最爱妈妈。”这会儿不高兴马上又翻脸说:“妈妈最坏,我讨厌妈妈!”这是因为他们对母亲的渴望落空后的心态。只有在母亲处于需要同情的情况下,比如生病、受伤或遗失了贵重东西时,6岁儿才会坦率地显示其令人讶异的同情心。因此,与其命令他:“快点做!”不如告诉他:“啊!妈妈好累哦!所以才忘了叫你赶快做这件事!”这样更能引起他的同情心,以致顺利达成目的。由此可知母亲与6岁儿应该随时保持从容的心理及幽默感。对于母亲的命令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以表示反抗的态度,这也是这个阶段的特征。因此,这个时候唯有以温柔的态度来处理,才不致于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凡事不以他为优先他也会不高兴,因此母亲对于他的细微表现也应该夸赞一下,使他有成就感。
4、父子(女)之间:由于常与母亲起冲突,因此6岁儿希望借着与父亲的相处以消除内心的悔意和寂寞。当他来向父亲诉说母亲正在生气时,只要稍微告诉他:“那也是没办法的呀,因为你这样做她才会生气的嘛!”他便会坦率地承认错误。因此父亲不用夸大地同情或者指责母亲的不是。相反的,父亲还要问他:“你也觉得自己错啦?”表示同意他的反省,并解释给他听:“你这
么做,不论是谁都会责怪你的。”如果想讨好孩子而随口说:“妈妈的确太过分了!”这也容易使孩子将父亲视为不良的伙伴。有鉴于此,父亲最好不要让孩子造成这种心理。不必嫉妒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但也不要和小孩太过疏远。不论几岁的小孩,当母亲在为三餐忙碌时,父亲暂时替代母亲陪伴孩子是最好的相处机会。平时对母亲也会撒娇的孩子,在父亲面前就表现得规规矩矩,好像外出作客一般地乖巧;另外,如果父亲一星期能抽个一、二天的时间陪陪孩子,也可使母亲轻松一下。但如果父亲比母亲照顾孩子的时间更多,那就很可能会遇到孩子的不在乎了。6岁儿真正感受到和父亲在一起很幸福,主要是看到父亲什么事都会做。他们以父亲有此能力为傲,同时也以此得到鼓舞。就这样,父亲渐渐在孩子心目中形成指导与合作者的崇高地位。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女儿看作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你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你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你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你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们建议你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你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来开头:“你看上去非常生气。”或者“我知道你不高兴,但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要发生的。”
你当然是好心,作为母亲,你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
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你知道吗,你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肯定他一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而且,当你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你的孩子也就慢慢对你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你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你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你想过没有,当你对孩子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你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会这么做。作为父母,你的责任是爱并且帮助你的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你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你的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记住,你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你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总而言之,幼儿园时期是孩子顺利进入小学,进步成长的关键时期,把握好一些关键问题、解决好一些重要问题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育孩子是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选择那些适合我们孩子身心特点的策略措施,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