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2018-09-16 阅读3385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托尔斯泰认为: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而我们的部编语文教材,就抓住了这些最有用的东西给予学生。
贝尔纳认为: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所以如何落实“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语文要素,重在方法的指导。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我也遵循这一规律,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总结特点
学生已有了两年正规的语文学习生活,他们并不是零起点,学生对于有新鲜感的词句有一定的接触,于是,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回忆:在过去两年的学习中,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新鲜感?然后加以总结、归纳如下:
词 句
新奇 话中有话
深奥 话中有画
多义 情感丰富
特点 特点鲜明
情绪 修辞生动
准确 修饰恰当
  (二)关注理解:
在第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就带领学生找到具有这些特点的有新鲜感的词语标上三角符号,并加以理解。
新奇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霎时”歌词,我们就感到很新奇,因为平时与这个意思相当的,都用的是很快立刻、马上,立即、迅速等等,表示时间的短暂。
深奥
孙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私塾”相对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比较深奥。我们可以抓重点字“塾”通过查字典来加以理解:指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多义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热闹”通常换成近义词来理解,是喧闹的意思,但是,在这里,联系上下文,显然,“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喧闹”显然,是说不通的,应该换成“稀奇”,意思相当。
  特点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这里,“摇头晃脑”和“鸦雀无声”这两个词语的特点就很鲜明,一个含有身体部位的名称,一个含动物的名称。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摇头晃脑,就是指孩子们读文章时,摇晃着脑袋的模样;鸦雀无声,就是形容教室里很安静。
情趣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这里的“跳舞”“狂欢”用在一群一群花的身上,就显得非常有情趣。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群一群的花在阵雨中,摇晃着脑袋,手牵着手,翩翩起舞的情景。从而可以感受到,花儿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
  准确
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这里的动词“冲”运用十分准确,如果换成“跑”“奔”,就没有这个“冲”字更能表达花孩子们那种兴奋、迫切地想回家,回家见到妈妈的心情。
  平时注意关注这些有新鲜感的词语,学生的词汇会更加丰富,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用波浪线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并简单标注原因。
话中有话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个句子,是最典型的话中有话,如果从表面来理解,那完全是错误的,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才知道鲁迅话里的含义:当时的社会黑暗,像鲁迅这样的为劳苦大众奔波、呼吁,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人,当然会遭到这些反动势力的迫害。
  话中有画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读了这一句话,我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汉族的小学生,傣族的小学生,景颇族的小学生,还有阿昌族和德昂的小学生们,他们穿着不同的服装,那艳丽的服装,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把学校打扮得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情感丰富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也有自己的妈妈一样。
这句话的情感就非常丰富,表现了花儿们急于回到母亲温暖、自由、宽容、和蔼的、温馨的怀抱里,表达了花儿们对母亲的眷恋之情,反衬了孩子们对那种关着门逼着孩子做功课,不让孩子出来游戏的学校和老师的厌恶。
  特点鲜明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处描写,抓住了孙中山的心理、动作,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突出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特点。
  修辞生动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饰手法,赋予了树枝、雷云以人的动作,使我们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乌云伸出一只大手,遮蔽了天空;雷电抽打着乌云,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风,像野兽一样的,怒吼着,树枝和绿叶瑟瑟发抖。这种可怕的天气,并没有让花孩子们感到畏惧,而是欢欣雀跃,更表现了花孩子们对关着门,只让做功课,而不让出来游戏的学校生活的厌恶。
往往,一个句子,它给读者带来的新鲜感,理由往往不是单一的,就如这个句子,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话中有“画”,表达了花孩子们丰富的情感。
  修饰恰当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树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这句话,在“铜钟、树干、粉墙”的前面,加上了修饰语“古老、粗壮、洁白”,用白勺“的”连接,修饰恰当,表现了这所学校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特点。
这一处,有新鲜感的句子的特点也不是单一的,它不仅有恰当的修饰语,而且特点鲜明。
  平时注意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的特点,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得具体、生动、形象。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以,有新鲜感的词句,不可机械地分开去理解,应该融为一体。
(三)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在课内指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课外也让学生阅读与第二课《花的学校》相关的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继续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规范表述模板,让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地展开对这本书的交流分享活动。
布置任务

  交流分享:
采用录视频在班级群里分享的方式,这样,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避免了在一节课里,只是少数优生展示的现象。“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而网络课外读书交流分享会,就可以让观看视频的学生拥有N种思想。

  教师点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知其优缺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投票评优:促进学生更有质量的按老师的模板规范自己的语言,使表述更加清晰、完整、具体。

  (四)学以致用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关注了有新鲜感词句”这一语文要素,不仅要落实在阅读上,而且要落实在写作上。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有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写出学校的一处场景,老师画出学生练笔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加以评价,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着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一单元的习作《猜猜他是谁》,我又在老师评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说明其好处,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后,有意识地去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让文章更加吸引人。

  相信这样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一定会在阅读中对有新鲜感词句的有所关注,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有意识地去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提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