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未酬身先死 的下句是什么古诗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7-11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
《蜀相》这首诗,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他用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描写了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柏树是祠庙中常见的观赏树木,它那伟岸、葱郁、苍劲、质朴的特征,具有象征意义。使人不禁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就能找到。杜甫却用一个“寻”字,巧妙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向往之意。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转乘到内部,内景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是何等凄凉伤感。这种转折使写景中的字里行间,寄寓了满满的感物思人之情怀:自然界的春天已经来了,可是国家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诗句寄托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透过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的折射,他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这也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惋惜之情。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 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本人。可以说,诸葛亮是和杜甫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因此,这诗句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赞颂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杜甫这位“诗圣”,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歌手,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斗士。
同时,他又是“一个可怜、不得志的杜甫”,他才华横溢,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英雄却始终无用武之地;他是“一位历经磨难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过着居无定所,亲人离散的日子,在战争中东奔西走,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一个赤心爱国的杜甫”。他的许多诗篇,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
《蜀相》这首诗,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他用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描写了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柏树是祠庙中常见的观赏树木,它那伟岸、葱郁、苍劲、质朴的特征,具有象征意义。使人不禁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就能找到。杜甫却用一个“寻”字,巧妙地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向往之意。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转乘到内部,内景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是何等凄凉伤感。这种转折使写景中的字里行间,寄寓了满满的感物思人之情怀:自然界的春天已经来了,可是国家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诗句寄托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透过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的折射,他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这也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惋惜之情。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 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本人。可以说,诸葛亮是和杜甫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因此,这诗句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赞颂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杜甫这位“诗圣”,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歌手,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斗士。
同时,他又是“一个可怜、不得志的杜甫”,他才华横溢,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英雄却始终无用武之地;他是“一位历经磨难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过着居无定所,亲人离散的日子,在战争中东奔西走,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一个赤心爱国的杜甫”。他的许多诗篇,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