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状态的孩子会对新事物保有高度的热情和投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上个周日,严寒中依然有很多孩子满怀期待和热情地在只有霓虹和路灯发出橘黄亮光的清晨等在学校门口,然后随我们坐上去上海进行小记者采风活动的大巴。

活动很丰富,每个孩子都兴奋地积极参与,但把几十个孩子放在一起,他们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对新事物和新体验表现出无比的专注和投入,他们沉浸在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的状态中,认真记录、提问和思考,这样的状态给人一种,任周围如何浮躁和喧嚣,我自能保有自我,平静和沉淀下去的感觉。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实证研究,用五个元素构建幸福2.0理论,其中一个元素就是投入,它与心流有关,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一个处于投入状态的人,当他回顾自己当时的感受时,往往是愉悦、幸福、有成就感的。这种投入的状态也更能激发一个人发挥自己的突出优势,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会对新事物保有高度的热情和投入呢?

一,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更投入

有安全感的人,身处新环境时,能放下内心的戒备,去大胆地探索和体验。

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我们知道,爬是孩子迈出独立探索外部世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当孩子自由的,完全遵照自我意愿爬向自己觉得好玩的地方时,他会时不时回头看看妈妈(主要照顾者)在不在,因为妈妈就是安全基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把妈妈随时能保护自己的形象内化为安全感,即孩子明白,即便妈妈当时不在场,她也是自己内心坚强的后盾,强大的力量和庇护,所以可以放心去探索,并能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全情投入。

二,能够接纳错误和失败

能够接纳失败和错误的孩子往往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显著特点是: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的,失败的经历可以提供给自己知识经验,并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孩子内心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顾忌,他们会更大胆地尝试、体验、学习。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这种思维模式呢?

首先,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父母自己是否惧怕挑战和更难的任务?是否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是否认为有了失败的经历就证明自己是个失败者?是否害怕付出努力,以防自己在失败面前没有借口?是否把失败当作一种标签和评判?如果父母不把失败当作标签和评判,从而不惧怕挑战,认为能力是可以在挑战中锻炼和提高的,并为了这种自我的提高能付出努力,那么就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榜样。

其次,觉察对待孩子失败和错误时的态度、言行。当孩子勇于尝试却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是批评指责还是包容接纳?是肯定孩子在尝试过程中的行为还是评判实践后的结果?是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把能力看做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我们对孩子表达出接纳和鼓励,孩子更倾向于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当孩子有成长型思维时,他对学习更保有热情,更愿意投入,而没有那么多后顾之忧。

三,家庭关系和谐

孩子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弱。

如果家庭环境经常硝烟四起,孩子自然会把冲突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好,爸妈才会吵架,并竭力表现出乖巧和讨好的行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迎合,让父母高兴。

更有甚者,如果父母不能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把孩子卷入冲突的漩涡,并为了逃避责任,避免觉察内心的痛苦,而把孩子拉来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父母的这种归因,于孩子无疑是灾难。

所以冲突不断的家庭,孩子的内心是不安定的。

而讨好和乖巧型的孩子,往往找不到自我。他们无法觉察自己内心的安定,自然无法全情投入。面对新的环境和体验,他们会把精力放在察言观色上,并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获得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关系和谐的家庭,就是一个强大的能量场,孩子会被赋予勇气、安全感、敢于探索和思考,感受到更多的价值和积极情绪,他的内心是安定的,在探索和学习的时候自然能做到全情投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