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彩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距今57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中包括的主要类型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它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的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一带,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晚期一种地方类型。它显著的特点是彩陶的发达。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庙底沟类型彩陶,多为红地黑花,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继承了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图案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灰陶。纹饰非常精美,以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动物纹为主,彩陶上的图案表达当时各氏族部落有着共同崇拜意识。陶器形状出现了较大变化,盆、碗、钵依然存在,但存贮器瓮、罐、瓶逐渐增多。烧制陶器的技术和陶窑较之前有了较大进步,火塘和窑分离,烧窑温度明显升高。并且出现了集中的作坊式制陶窑址。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的一座墓中出土了一件彩陶盆——彩陶舞蹈纹盆,口径29厘米、底径10厘米、高14厘米,盆的内外壁及口沿都有彩绘。最引入瞩目的是它的内彩,内彩的主题纹饰是三组人行图案,每组5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一斜道,似为发辫,摆向划一。人下体三道,接地面的两竖道,无疑为两腿,而下腹体测的一道,似为饰物,每组纹饰之间有弧形纹将其隔开。整个画面,笔法流畅划一,人物突出,形态逼真,从不同方向摆动的辫发和尾饰,体现了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舞蹈也是图腾活动的表现。而在马家窑文化晚期出现的半山类型陶器,纹饰较复杂,动感强烈,以红彩和黑彩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

彩陶发展到马厂类型,又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厂彩陶多半以红色陶衣为地,其上再用黑彩绘出花纹。这时候的彩陶图案以四大圆圈纹、波折纹、拟蛙纹、小菱形网纹为主,其中以直线构成的各种纹样特别发达,年代越晚,这个特点表现得越突出。在半山和马厂文化的彩陶中,都有变形的蛙纹形象,——似蛙非蛙,似人非人的怪物,被称为蛙神。这是先民的蛙神崇拜,它源于人类对洪水灾害的祈福。蛙水陆两栖,不怕洪水,繁殖能力强。人们模仿它,崇拜它。随着原始先民宗教意识的不断发展,蛙的形象自然而然大量出现在纹饰之中。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