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文化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1. 苏轼词两首文化常识
苏轼词两首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 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 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2.苏轼的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苏东坡文学常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4.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一、宋朝代表词人之一,集儒释道于一身

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 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五、著有《策略》五篇

六、著有《策别课百官》、《策别安万民》各六篇

七、所著诗文有《东坡七集》

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九、曾“以言乎用兵,则十出而九败”

十、“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作者

看看行不行?我觉得这种问题通常不是很严格,希望你能用得到
5.《苏轼词二首》(密州出猎、浣溪沙)从“艺术和内容”上分别鉴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出猎,词的的题目。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县。

出猎,到郊外打猎。 左牵黄,右擎苍:黄,黄狗,猎狗。

苍:苍鹰,狩猎的鹰。全句意为“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

锦帽貂裘: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 千骑:一般用来形容州郡长官出行时随从众多。

骑(j欤且蝗艘宦淼暮铣啤U饩渌担笈娜寺碓诒冉掀教沟纳礁陨媳汲鄱 ? 倾城:这里是全城的意思。即全城人都出来陪同太守出猎。

太守:指作者自己。 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官员。

作者当时担任密州知州,其职位相当于汉代的太守。 孙郎:指孙权。

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在今江苏丹阳东)”。

胸胆尚开张:胆气很壮,还有豪兴。 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执,以作凭证。

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冯唐:《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

当时,云中太守魏尚打败匈奴后,上书报功,因杀敌数字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获罪削职。冯唐向刘恒直言劝谏,刘恒便遣他持节赦魏尚,使复任云中守。

以上两句,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起用他。 会:应当,,一定,将要。

雕弓:饰有彩绘的弓。 如满月:形容拉弓如满月一样圆。

天狼:星名,即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掠。

见《晋书?天文志》。这里用天狼隐指当时的西夏。

【古诗今译】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 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

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 *** ,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赏析】 苏轼(1037~1101),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太守“左牵黄,右擎苍”率领人马出猎平冈的场面。

突出了“老夫”的狂放。 “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这是受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的影响,也是因是人当时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

“聊”,暂且。“发”,抒发。

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难得机会,所以说“聊发”。 “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

“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

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尔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哪!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之于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所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流露出那种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

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委实是难能可贵。 一个“狂”字足见报国情怀之强烈。

再看看“老夫”的“少年狂”。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

“左牵黄,右擎苍”,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诗人(太守)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平岗”。 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迈狂放跃然纸上。

上面四句,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描写中隐约可见。 这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已经把浩浩荡荡的出猎声势、气氛渲染的很到家了,这其中目的不能说与“为报”无关。

“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句是写密州百姓,更是写实人自己。“为报”,为了答谢。

“倾城”,全城之意,指密州全城百姓。“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

密州百姓倾城随观出猎,想一睹太守。
6.江城子 苏轼 文学常识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áng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6)“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7)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8)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9)顾:看。

(10)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7.要两首苏轼的词和赏析
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和子由渑池怀旧

【题解】

见《东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前四句,苏轼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

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与崔颢《黄鹤楼》类似。作为七律,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此时的第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8.《苏轼词二首》(密州出猎、浣溪沙)从“艺术”和“内容”上分别鉴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出猎,词的的题目。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县。

出猎,到郊外打猎。 左牵黄,右擎苍:黄,黄狗,猎狗。

苍:苍鹰,狩猎的鹰。全句意为“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

锦帽貂裘: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 千骑:一般用来形容州郡长官出行时随从众多。

骑(j欤且蝗艘宦淼暮铣啤U饩渌担笈娜寺碓诒冉掀教沟纳礁陨媳汲鄱 ? 倾城:这里是全城的意思。即全城人都出来陪同太守出猎。

太守:指作者自己。太守本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官员。

作者当时担任密州知州,其职位相当于汉代的太守。 孙郎:指孙权。

这里是作者自喻。《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在今江苏丹阳东)”。

胸胆尚开张:胆气很壮,还有豪兴。 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执,以作凭证。

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冯唐:《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年老的郎官。

当时,云中太守魏尚打败匈奴后,上书报功,因杀敌数字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获罪削职。冯唐向刘恒直言劝谏,刘恒便遣他持节赦魏尚,使复任云中守。

以上两句,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起用他。 会:应当,,一定,将要。

雕弓:饰有彩绘的弓。如满月:形容拉弓如满月一样圆。

天狼:星名,即狼星。古代传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的侵掠。

见《晋书?天文志》。这里用天狼隐指当时的西夏。

【古诗今译】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

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 *** ,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赏析】 苏轼(1037~1101),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这首《江城子》从表面看是记出猎之事,实为抒豪情寄壮志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人保卫边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太守“左牵黄,右擎苍”率领人马出猎平冈的场面。

突出了“老夫”的狂放。 “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是苏轼自称。熙宁八年,苏轼四十岁,刚到中年自称老夫,这是受古代文人喜欢叹老嗟年的影响,也是因是人当时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会引起年华易逝、老之将至的悲叹,但这句主要意思不在叹老,更在于不服老。

“聊”,暂且。“发”,抒发。

出猎这是一次得以抒发心情的难得机会,所以说“聊发”。“少年狂”,少年那样的豪壮之情。

“狂”,概括了苏轼的精神状态,意气昂扬,豪迈狂放。年龄虽然老了,但精神犹如少年。

所以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个字上。全句是说,我虽然已是一个老人了,但是偶尔还会有少年那样的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哪! 这开头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扬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狂放之态、豪壮之情,却不能施之于疆场,而只能见之于猎场。在“聊发”两个字里面,实际上蕴涵着作者的理想与所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隐隐约约地流露出那种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能施之于疆场的不满与无奈的情绪。

但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处境中,还焕发着“少年”的英气,委实是难能可贵。一个“狂”字足见报国情怀之强烈。

再看看“老夫”的“少年狂”。首先是行为上的“狂放”。

“左牵黄,右擎苍”,这是“出猎”题中应有之义,这里写物是为了写人,写出了作者出猎时的雄姿:诗人(太守)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骑着骏马,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平岗”。少年时代的英姿与豪迈狂放跃然纸上。

上面四句,写黄狗,写苍鹰,写随从,写浩大的场面与声势,无一句直接写作者自我,但我们会发现,句句都与“老夫聊发少年狂”相关,实际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这种间接的描写中隐约可见。 这几句写出猎队伍,可以说已经把浩浩荡荡的出猎声势、气氛渲染的很到家了,这其中目的不能说与“为报”无关。

“为报倾城随大守,亲射虎,看孙郎”句是写密州百姓,更是写实人自己。“为报”,为了答谢。

“倾城”,全城之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