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火把》的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8-10
《火把》是《向太阳》的姊妹篇,这是因为这两首长诗在作者的心里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写法上也有共同之处。

首先,主题相同,都是“以最高的热度”(艾青语)赞美光明和民主的。

其次,都采用了口语,作者“企图使自己对大众化问题给以实践的解释”。

特别是《火把》,由于通篇采用了口语和对话,诗的情调使读者感到十分的亲切,诗句仿佛火把灼热的光焰,直透人的心脾。

还有第三点,从创作境界的开拓和蕴含的审美价值看,也应当相提并论。

《向太阳》仍带有一些作者个人的哀伤,那是诗人走向街头礼赞远方的日出,心灵上承受到了光明的抚慰。

而在《火把》通明的情境之中,场景和人物都是明朗的,现实的,没有抽象的描写。

写的是“火的世界,光的世界”,是“光明如何把黑暗驱赶到遥远的荒郊的故事”,为了具象显示光明与民主的火把的力量和精神浸入人心的强度与深度,为了要具象“个人如何被组织了的全体所激荡,所推进,”作者第一次在诗里创造了有名有姓有性格的人物:唐尼和李茵。

1939年到1940年,艾青在创作领域用大部分的精力尝试着叙事诗的创作,除《火把》之外,还 着重地创作叙事长诗《溃灭》,并先后完成了四章。

对于这个时期艾青在创作上如何突破自己不断探求艺术的广阔境界这一事实,几十年来,尚未见到有分量的评论文章,似应认真地加以研究。

创作《火把》前后那两年,正是艾青四十年代最辉煌的时期。

《火把》的历史背景是1940年前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已惨烈而英勇地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抗日阵营之内出现了严重危机,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公开投敌,当了汉奸。

蒋介石政府又不断地掀起反共高|潮,激起了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对这股反动逆流进行了广泛的斗争。

《火把》对唐尼和李茵两个女青年,在一次火炬游行中的不同的表现和心理状态以及唐尼最后的转变,作了生动的描写。

李茵经历过实际斗争考验,思想情绪坚定。

唐尼的哥哥五年前为革命斗争而献身,在抗战初期,她自己表现得也很激烈,但是渐渐地在平庸的生活中消沉起来,沉溺在个人的恋情中,她爱恋的人叫克明。

作者在《关于〈火把〉》一文中谈到这两个人物时作了简明的介绍:

“唐尼是柔弱的。

是一个‘渴求着一种友谊……我把它看做一辆车子,使我平安地走过生命的长途……’的女孩子。

是‘一株草’。

火炬游行对于她是一种太可怕的激动。

而她的‘失恋’却正在激动的一夜。

‘这一夜,我好象很清醒’。

愿李茵的话,在这样的夜里对她会有帮助。

帮助她清醒,帮助她能稍稍坚强一些。

但是唐尼决不会明天一天亮就革起命来的。

她们许给自己的心愿是‘会好起来的’,‘会坚强起来的。



李茵是比较坚强的。

她经历多一些。

她吃过苦。

由于一些与时俱来的刺激和经验所给与她的悲哀,她可能在短时期里嫌恶‘恋爱’的。

——但决不会否定‘真的恋爱’。

她所说的,‘我才知道世界上有比家更厚的感情’就是一种同志爱。

克明是一个正在变好的青年,‘工作很努力’,所以李茵劝唐尼不要去阻碍他。

因为唐尼那样的‘友谊’是可能阻碍工作的。

作者相信,唐尼经了这一夜,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地纠缠克明,即使仍旧爱克明,也会用另外的方式去爱了。”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因为是诗(即使是叙事诗),行文不可能如小说那样作具体的描述,有许多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读者只能随着诗句去联想。

简洁而隽永的对话,使诗的情调显得格外爽朗,每一行诗都有弦外音,都切入生活和人物的心灵深处。

《火把》在国统区的文艺界和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一些动摇在光明与黑暗中间的男女青年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和冲击。

朱自清在《抗战与诗》一文中,对《火把》给以很高的评价:“这篇诗描写 火把游行,正是大众力量的表现,而以恋爱的故事结尾,在结构上也许匀称些。

可是指示私生活的公众化一个倾向,而不至于公式化,却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火把》用梵高那样的粗犷而灼烈的浓笔,为我们绘出一幅真实的历史情境。

让我们直到今天仍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