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良记录

如题所述

法律分析:不良信用记录公民在与银行发生借贷行为时,产生逾期还款或者未按约定还款行为时,银行将相关信息递交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将上述行为写入公民的个人信用记录。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记入银行不良记录:

1、客户在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或在银行及同业账户(包括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等)状态逾期,或一年内出现一次逾期九十天以上不良记录。

2.通过其他征信渠道获悉客户存在下列情况之一:

(1)因违规用卡等行为被列入银行、同业、或征信机构不良客户信息库;

(2)存在作为被告的重大诉讼或仲裁及其他法律纠纷;

(3)有恶意骗取银行资金行为;

(4)正在服刑期间或近7年内曾有过刑事犯罪记录。

3.经发卡行认定的其他不良信用行为。

4.客户在银行征信系统12个月内曾经出现过逾期60天以上不良记录。

如果能保证最低还款金额,只是要加收贷款利息,那样就不算是逾期,也不会有不良记录,不良记录是恶意透支后一直未履行还款义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三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第六百七十四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7-17
不良记录通常指的是个人或企业在金融、法律、商业等领域中的负面信息。这些记录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信用违约、逾期还款、法律诉讼、行政处罚等。它们会对个人或企业的信誉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信贷申请、商业合作或职业发展。
首先,不良记录的产生往往与个人或企业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或违反法律法规有关。例如,信用卡逾期不还款、贷款违约、未按时缴纳税款等行为都可能形成不良记录。
其次,不良记录的存在会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状况造成影响。金融机构在审批贷款或信用卡时,会查看申请人的信用记录,不良记录可能导致贷款申请被拒绝或信贷额度降低。
再者,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不良记录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不仅金融领域,求职、租房、购买保险等多个方面都可能受到不良记录的影响。
最后,对于已经产生的不良记录,个人或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比如,及时偿还欠款、解决法律纠纷等,以期改善信用状况。同时,也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查询自身的信用状况,了解不良记录的具体情况。
在查询个人信用记录时,可以利用一些信用查询工具,例如“贝尖速查”等,它们能够提供详细的风险报告,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通过这些工具,用户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自己近期申请网贷的情况、还款记录以及是否存在身份信息被怀疑等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信用修复。
总之,了解并重视不良记录对个人或企业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合理利用信用查询工具,可以更好地管理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状况,避免因不良记录而受到不必要的限制和影响。
第2个回答  2022-11-06
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公民向银行借款,导致逾期还款或未按约定还款时,银行会将相关信息报送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会将上述行为写入公民个人信用记录。
不良信用记录公民向银行借款,未按约定还款时,银行会将相关信息报送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会将上述行为写入公民个人信用记录。这样的记录叫做不良信用记录。
目前,就个人征信而言,有效征信包括四个部分:
1.用户的基本信息,姓名,出生地,职业,收入,学历,住址等。;
2.财务和借贷信息,包括学生贷款、汽车贷款、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还款记录等。;
3.消费信息,包括商场和网络的消费信息,频率和档次;
4.社会公开信息,是否有法院判决,是否有偷税漏税,是否有公交地铁逃票记录等。
法律依据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征信机构不良个人信息保存期限为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如果超过5年,就应该删除。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内,信息主体能够对不良信息进行说明的,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录。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信息主体可以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息。个人信息主体有权每年两次免费获取其信用报告。
第十八条《征信业管理条例》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同意和约定目的。但是,法律规定可以不经同意进行查询的除外。征信机构不得违反前款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