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门老城区居住是怎样一番体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11

玉门,历史上也辉煌过,作为中国西北少有的纯工业城市。城区之外没有丝毫农业。曾经的石油工人是何等的荣耀。一座城只有一个企业,其余所有企业甚至政府都为其服务。玉门人的收入当年也是很高的。在玉门,只有两种身份,石油管理局的(中石油玉门分公司的旧称,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被玉门人沿用至今)和不是石油管理局的。女孩子嫁人就要嫁管理局的。

当然玉门的也有过些许尴尬。比如海拔较高,玉门夏天睡觉要盖被子,几乎没有过30度以上的温度。比如玉门地势起伏很大,北低南高,往北开车不用挂档,空挡溜全城,往南走停车不拉手刹车就自己往后走,当然玉门就没有自行车,南北的长条城市格局让自行车失去价值。当然,这些都不是决定玉门在油尽后迅速被搬迁的因素。论海拔比玉门高的城市多了去了,许多外出的玉门人都觉得还是夏天的玉门凉爽。论地形,青岛兰州之类的城市更加蛋疼。让玉门油尽的玉门不得不搬迁的根源则在于发展另一个因素——交通。城区不经过任何干线公路和铁路。城区只有一个货运火车站,运量可怜,辖区内有两个重要的火车客运站,玉门镇站离玉门市区90公里,玉门东站离玉门市区40公里,而且都是可怜的小站。这意味着油尽后的玉门彻底被断了后路。也就是说玉门的衰败是迟早的事。

上世纪90年代,玉门的产油质量和数量都已经进入衰退期。虽然理论上上说玉门未开采的石油仍然超过其储量的一半,但是技术的限制让这些油无法开采,或者说无法低成本开采。尤其是加入WTO和石油市场化后,低廉优质的中东石油成为国家的主要原油来源。玉门的发展在这一刻走向了顶点。和许多城市一样,她在市区有三所高中和更多的中学小学。每所高中每年都在积极争着状元,清华北大。现在,只有一所小学和初中,我这一届是最后的高中生了。玉门的第一次衰退就在这时出现了,国企改革。朱总理的国企改制下岗风在九十年代末终于吹到了这座小小的城市。飘摇的小城在慢慢衰亡中,曾经庞大的石油工人早已不能高效的工作,冗员导致效益低下。下岗,买断,炼油厂采油厂各自独立改制,大量的石油工人下岗买断。他们拿着十多万甚至几十万的买断钱去炒股,做生意。赔了,没了赖管理局。没两年他们就聚集在石油管理局门口成为那个年代的上访户。要求管理局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最后管理局也给予了他们一些补偿,甚至在搬迁的时候也享受了些正式员工的待遇。这些人成为玉门第一次衰退的注脚。

那一刻,玉门该何去何从成为一个命题。搬迁不是不能考虑,但搬迁是不是必须选项玉门人到今天依然有争议。玉门的发展到了十字路口。

如果说玉门衰退是一个火药桶,那么点燃这个火药桶的引线却是许多研究玉门衰退的媒体人从来没提过,玉门政府和管理局(中石油玉门分公司)更不愿意提的。这根引线将这桶火药彻底引燃,用最快的速度把玉门变成了衰退的空城。玉门本就该衰退,但衰退的这么快,这么彻底,只能让我这个玉门人这么安慰自己:早死早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