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的南华寺因何出名?有何典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23

据记载,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有位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来到中国,云游至曲江曹溪村,见山水奇秀,赞叹道:“宛若西天宝林山也。如在此建梵刹,可称之为‘宝林’。”高僧之意得到当时韶州刺史侯敬中的重视,表奏梁武帝萧衍,遂于天监三年(504年)建寺,赐额“宝林”。

宝林寺几经兴衰,唐仪凤二年(677年),在禅宗六祖惠能主持寺院时最为兴盛,全寺僧众数百人。这里因是禅宗南宗的发祥地,所以又被誉为“祖庭”。禅宗流传到各地后又分为临济、曹洞、云门、沟仰、法眼五宗,其中临济宗和曹洞宗还远传至日本。

唐代,宝林寺被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代才得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

南华寺是一座中外闻名的佛教寺院,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它位于广东省韶关市约22公里的南华山,山上峰峦叠翠、古木参天、环境清幽。

扩展资料

宋代苏东坡和南华寺的渊源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东坡再次遭贬,惠州安置。南迁路上,他拜谒了曹溪南华寺。南华寺是六祖惠能光大禅宗的地方。

于是,有了这首《南华寺》: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东坡在南华寺见到了六祖的漆储真身,神色安详,端坐于塔中。

东坡说:为什么要来参拜祖师?是因为要认取我的“本来面目”。祖师端然而坐,似乎在询问我这一生的修学心得。我真羡慕惠明和尚,能得到六祖的亲自指点 ,从而悟得大道。

我前生三世本都是佛门中人,只可惜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今天,我在祖师面前顶礼膜拜,老泪纵横。我要用这曹溪祖庭的清泉,洗尽我心中对浮世的留恋。

诗中运用了不少禅门的话语:“本来面”,又称为“本来面目”,是指人的本性。

“明上座”原指惠明和尚。六祖得传衣钵,南下途中,僧惠明来夺衣钵。惠能将衣钵放在石上,惠明却提拿不动,只得向惠能求法。惠能让他屏息诸念,良久问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是说若能不思善不思恶,那就是无念。无念无住,一切皆空,一切都没有了。到那个时候,便会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自己的本分。

“饮水自知”是惠明开悟后对惠能说的话。惠明说,以前的多少年,都处于蒙昧之中,今天蒙受指教,这种豁然开朗、明心见性的感受,自己能够体会,却无法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指月无眩”是说有人用手指圈成圈对着月亮,愚昧者便以为指中的月亮就是真的月亮了。其实那只是“第二月”,并非真月。

六祖说,人的自性“智如日,慧如月 ,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是说智像太阳,慧像月亮,智慧永远是明亮的。在外陷入尘境中,就会被妄念像浮云一样覆盖住自己的本性,明亮不起来,使智慧不能显现。)去除妄念的浮云,就可见到如月般明朗的自性。

东坡已老,白发萧疏,立于六祖庭前。面对着六祖真身,东坡泪如雨下。大半生的际遇,文才冠天下,到头来,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东坡平常谈禅说妙飞扬洒脱, 而这首诗却又平又直。这是东坡拜谒祖庭时真实的诚恳感动,绝非一般口头禅可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华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