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音乐剧花木兰_浅析豫剧音乐剧的成功融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7
   众所周知,音乐剧是舶来品,面临着如何“民族化”的问题,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在做着不懈努力。面对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外来艺术,继承这一艺术类别独特的表现手段,同时也要努力探索该艺术种类的内在创新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不仅要扎根民族土壤、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挖掘符合我国文化精髓和民族思想感情的素材,更要着力研究如何在保持该艺术类别特质的同时,使之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真正实现传统神韵与时代气息的有机结合。由郑州师范学院和河南省豫剧一团联合创演的改编剧目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就向我们分享了这种尝试和成果。对于豫剧、音乐剧成功融合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总结的借鉴和启示。
  
   一、合作创演的启示
  
   经典剧目《党的女儿》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歌剧,深受观众喜爱。2009年,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河南省豫剧一团与郑州师范学院共同将《大别山的女儿》搬上豫剧音乐剧舞台。《大别山的女儿》采用了较完整的音乐剧结构,具备主流文化的显著特征,在挖掘了豫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巧妙结合声乐的诸多元素,在服装、舞美等方面也充分运用了现代元素。一经上演就受到观众欢迎,至今已演出了近百场,曾先后在“香玉大舞台”、 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等地演出,并入选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作品。
  该剧是由河南省豫剧一团最优秀的艺术家和郑州师范学院共同创演完成的,创作团队中包括剧团演员和在校师生,其中高校师生比占85%以上。这种从校园走向校园(走进北大燕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又通过媒体走向广大群众,尤其是在80、90后学生心灵深处生发开花的演出形式,无疑是一次极有借鉴意义的尝试。值得称道的是这种高校专业学生和专业剧团的有效合作,也是当前专业剧团深入文化市场和高校学生尽可能接触社会的成功典范。观看演出的无论是师生、市民、战士或是专家、学者等都无不为之动容,赞叹有加。在观看演出后出现了很多感人场面,当晚在北大演出后的观众见面会上有一位佩带大将军衔的老军人泪眼婆娑地说:“我就是‘党的女儿’”,接着讲出了自己和剧中的“小娟子”的相似遭遇,在场的演员、观众还有媒体记者很多人都当场落泪。
  该剧上演后还广受专家和媒体关注,《光明日报》同时刊发《红色经典如何更好地走进校园》一文,高度评价该剧,认为该剧将戏剧和音乐剧相结合,在推动戏剧现代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总政歌舞团著名指挥家、歌剧《党的女儿》的指挥刘森在看了演出后指出,这是《党的女儿》继以小说、电影、歌剧艺术形式之后的第四种艺术形式,十分难能可贵。原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颜振奋、中央民族大学教研室主任李佩伦、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赵为民、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杜高等艺术评论界及教育界专家观看该剧后对该剧都有较高评价。
  
  二、经典的继承发扬
  
  继承就是继承传统经典的精髓,而不是要继承表面形态。如果这种继承在新时期有新的意义,就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具有新的艺术效果。该剧的创作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追求,即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大胆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只有这样,艺术品才有将传统神韵与时代气息成功结合的可能。年近90岁高龄的著名诗人、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贺敬之老先生观看后称赞其为视听俱佳的精神产品。作为一部红色经典的 “豫剧音乐剧”是如何演绎《大别山的女儿》呢?
  音乐剧源自西方19世纪20年代,尤其在美国有突出发展,音乐剧有其特有的表现规律和特点,成为西方国家的特色剧种,音乐词曲通俗易懂,因此广泛受到世界多个国家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它的主要特征是熔戏剧、音乐、歌舞等舞台艺术于一炉。基于以上特点,笔者认为,中国也有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剧”,即各个地区的地方戏。比如河南豫剧、陕西秦腔等,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代表人物和经典剧目,还有不同行当的规范表演,如唱、念、做、表,同时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由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在历经朝代更迭和民族大融合中,分别保留和延续着具有政治特点、区域特征、浓郁方言特点、流传甚广的优秀艺术形式,其中各地区地方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代表和活化石。在祖国戏剧的百花园中,豫剧是一朵奇葩,披挂着几百年的历史星云,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欢歌与悲愁,历经风雨洗礼依然散发出时代的勃勃气息,它也曾以酣畅淋漓、粗犷豪放的风格一洗欧洲人耳目,至今仍使无数炎黄儿女如痴如醉。它传递的不仅是当时的人文特征,同时更是美的阐释和传承。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能够保留至今的剧种都至少应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独特传统风格精髓的传承,对于典型特点不断挖掘、执著发扬,永远都保持鲜明、鲜活、鲜亮的个性特色;二是不断“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出新人新作品,有机有序吸纳其他剧种优秀的一面,比如其他姊妹艺术,京剧、话剧、杂技、电影等,甚至不排除西洋歌唱方法的演唱技法、伴奏形式和为追求深度刻画人物的多元化舞台语汇表演。这样才能使该艺术剧种长盛不衰,同时才能使更多的观众群体去关注和喜爱这些剧种剧目。兼具歌剧、豫剧、音乐剧特点的戏曲《大别山的女儿》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顽强的、执著的、地道的豫剧风格韵味,同时又有机地容纳了西方歌剧唱腔,借鉴音乐剧的结构形式,充分运用了细腻、轻快、奔放的舞蹈语汇唯美地表现了英雄就义、群众劳作、姐妹回忆、送葬战友等叙事场景。称它为豫剧音乐剧恰能较确切地表述该剧所兼具的艺术特质,继承和发扬的特征跃然纸上。由于该剧形式新颖、唱腔优美动听,同时汇歌剧、歌舞剧、豫剧、音乐剧于一体,集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身,因此不同年龄阶层观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十分喜爱。
  
  三、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突破
  
  《大别山的女儿》是时代发展背景下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也是对艺术追求较成功的作品。该剧结合豫剧创作手法对音乐、舞蹈也做了大量的创新和突破。充分挖掘了豫剧艺术表现手段,巧妙结合歌舞剧的诸多元素,分别在演唱声腔、伴奏、歌舞表演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取得了较突出的效果。
   1. 演唱声腔的突破
  豫剧唱腔特点是:男声高亢、激昂、质朴、刚健;女声舒展、奔放、柔美、酣畅,豫剧中以说的感觉为主,咬字较为夸张。《大别山的女儿》在唱腔方面既保留了传统豫剧的韵味色彩,又多有突破,具有声音宽厚、辉煌和深支点、高位置的声乐特征。如主演魏俊英的大量唱段基本采用的是地道豫剧风格,同时巧妙地融进声乐作品的拖腔和旋律演进的变化,听来优美抒情,和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豫剧旋律是有明显区别的。如《万里春色》中“气昂心坦然”一段的咏叹调,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唱腔发声和豫剧的旋律特点相结合,催人泪下,令人振奋,再现了艰苦卓绝的真实场景。再如“啥时候万千话儿堵胸口”一段的内心独白,时而如歌,时而似戏,时而又像通俗歌曲,收放自如,不仅好听感人,而且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在情节的推动下,扣人心弦,十分给力。再如“好像是呼啦啦”、“气昂心坦然” 、“房被烧”的唱段都是将豫剧唱腔和声乐技术二者融为一体,在风格上已突破了豫剧的唱腔表现力,在保留韵味的前提下将声音位置安放在相对较高的声音点上,使声音增强了感染力,大气中透出酣畅,荡气回肠,悠远深邃、清晰亲切。
   2. 伴奏和表演形式的突破
  豫剧的锣鼓经伴奏是豫剧的特色之一,该剧在作品伴奏方面打破了传统豫剧锣鼓经的束缚,大胆运用交响乐形式伴奏,在烘托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既能显示磅礴辉煌,又能细腻中透出精细,但是领奏主旋律中仍旧是板胡色彩特点,使人一听便知是来自北方风格的作品。如在表现“匪兵”的动作场面时,运用动感交响乐表现,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敌人的狰狞和凶残,充分体现了严酷环境下先烈的坚韧忠贞。在音响方面,该剧也注意了每个细节。例如,在第一场“扫墓”当中,讲述的是老娟子带着自己重孙女到烈士陵园扫墓,在场景和音乐的烘托下,顿时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特别安详的清晨,风轻雾淡、秀水青山……为了增强戏剧的表现力,音响素材是从林间溪水边录制采集而来的。
  其次,表演形式充分运用声乐中的民族、美声风格,同时运用多种声乐表现形式如合唱、重唱演唱形式,伴奏大胆采用交响乐形式,大气磅礴。在演唱形式上采用了多种形式,主题曲《大别山,雾茫茫,自由山花傲冰霜》采用合唱,运粮曲中的“一坛坛咸菜、一把把盐”为二重唱,玉梅、桂英和秀儿的 “北斗星快把路指点”三重唱等。期间在“就义”一场戏中,在烈士即将倒下的瞬间,运用了无伴奏合唱形式,显示英雄无畏就义、灵魂升华、唯美至善,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顷刻间荡涤着万里长空,清洗人间的拙涩,让人为之动容。
  3. 音乐创作突破和舞蹈的运用
  该剧在音乐创作风格上将角色特点和演员个性特点相结合,在以豫剧为基调的基础上,还融进了民歌小调等元素,融进了地方剧种,如“二夹弦”素材。如剧中叛徒马家辉的演唱旋律以信阳罗山县的民歌《走陈州》的旋律为主,吸收了二夹弦音韵,所唱的“马家辉就像是一件白上衣”、“你虽然还不是党的一员”、还有对唱当中“急水滩头稳住神”一段,都是别具一格的乐段。还有七叔公的唱段是典型的樊戏豫剧风格,如“见惯人间蹊跷事”、“我老汉心里头有本账”,娓娓道来,浓郁铿锵。再如童声演唱的小娟子“羊羔羔吃奶”的唱段,旋律近乎“歌谣”,采用大别山民歌体裁创作而来,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该剧的舞蹈表演也是一大亮点:充分吸收西洋歌剧和歌舞剧的一些特点,并结合豫剧身段动作,用舞蹈语汇来诠释人物内心活动。如玉梅和桂英回想往事时,那一段绚丽奇幻的双人芭蕾舞表演,唯美浪漫,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还有共产党员“就义”的场面,震撼人心;再如“少先队员献花”舞、“解疑”舞、“桂英就义”舞以及波澜壮阔的“宣誓”舞,还有令人肃然起敬的“雕塑”造型等,都为整出戏增色添彩。
  综上所述,该剧的艺术感染力是显而易见的,既吸取了原有版本精髓、巧妙地融入了豫剧和歌舞剧的优点,又借鉴了西洋音乐剧的整体创作结构,在中原这片文化沃土上开出了奇幻瑰丽的花朵。然而,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必须经受时间、历史和群众的考验。真诚地希望该剧能更趋成熟,从而能够在今后发展中走得更远。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校音乐系讲师)
  
  参考文献:
  ①王祖皆. 一部具有整体艺术美的音乐剧――浅谈音乐剧《星》[J].月刊,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9
  ②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③清・徐大椿.乐府传声[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④梁斌.郑州师院:师生“梦之队”演绎豫剧[J].月刊,河南教育报刊社,2010.11
  ⑤翟群.《大别山的女儿》感动首都师生[N]北京.中国文化报 2010.5.5
  ⑥纪秀君.《大别山的女儿》探索文化创新[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0.5.8
  ⑦赵婷.红色经典如何更好地走进校园[N]北京.光明日报.2010.5.19
  ⑧冻凤秋.专家学者盛赞《大别山的女儿》[N]河南.河南日报 2010.6.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