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更新1:

可唔可以详细解答呢首诗点样可以显现他沉郁顿挫的风格 同埋讲下佢写作背景
即系佢点解同兄弟分开左


风格:沉郁顿挫 注释:(西山)山名,在四川成都县西。(三城)松维保三城,界于吐蕃,为蜀要害。(万里桥)在城都府中门外(涓埃)涓滴尘埃,用喻微末(萧条)零落 诗意:前半忧家,后半忧国,虽不明点望字,而无穷感慨,隐寓于一望之中。 修辞: 1.对偶:西山白雪三城戌,南浦清江万里桥。 2.借代:圣朝->国家 杜甫 (712 - 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称杜工部。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他自小好学,七岁便能作诗,二十岁后漫游各地,于洛阳认识李白。杜甫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 安史乱后,杜甫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后因直谏被眨华州,759年弃官西行, 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四年期间,写诗240余首。 晚年曾在四川成都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又再过著流离颠沛的生活,漂泊于荆、湘,以舟为家。最后,当他携家离开四川往投靠亲戚,途中病卒于岳阳,享年五十八岁。著作有《杜少陵集》。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 ,形象鲜明,杜甫诗中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有「诗史」及「诗圣」的美誉。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参考: 自己打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注释】 1.西山,又名雪岭,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戍,防守。三城为蜀边防重镇,吐蕃时相侵犯,故有驻军防守。 2.南浦,指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袆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故称万里桥。 3.风尘,比喻战乱。诸弟隔,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只有杜占从他入蜀。 4.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5.迟暮,指年老。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谓全交给多病之身了。 6.涓,指细流。埃,指微尘。涓埃,犹言丝毫,微末。 7、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8、清江:指锦江。 9、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癑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 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10、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白话改写〕 西山常年积雪,三城有着驻军守卫;南浦清江上头,架有一座万里桥。 海内战乱纷纷,兄弟四分五散;天涯悲哀流泪,我孤身流寓在遥远的地方。 只让年纪老迈,身体又是多病,没有拿出丝毫的力量来报效圣朝。 骑马来到郊外极目远眺,我不忍见到满目疮痍,且世事日渐萧条。 【评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这首诗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悠悠的爱国情。战乱老病,兄弟离散,都使诗人忧愁不已,忧国忧民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深广沉郁,意境悲壮。
参考: greenapple2002.51/new/poem300/poem2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