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时晚年工作生活如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2

杜建时:一生致力于文史工作与爱国事业


1963年,57岁的杜建时因大赦得以释放,同年与小他十岁的画家李念书女士结为连理,开始了他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的文史专员生涯。此后,他连续当选全国政协五届、六届、七届委员,担任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以及港、澳、台工作组组长,同时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中也担任要职。尽管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杜先生仍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以兢兢业业的精神投入工作。


为了征集文史资料,杜建时不遗余力,曾向北京及各地前国民党军政要员发函数百封,甚至登门拜访。他在与包尔汉老人的交流中,以幽默的比喻形容征稿过程,就像医护人员耐心等待分娩,直到时机成熟。他同样对待孙越崎老先生,尽管未能当场收到稿子,但他坚信“礼多人不怪”,最终孙老也应允了征稿。杜建时的坚持与智慧,使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1982年,杜建时的“战犯”身份被最高人民法院摘掉,这对他个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解脱。他看到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繁荣景象,积极投身于海外联系与国内交流,撰文支持祖国统一大业,尤其在香港回归的关键谈判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对家乡建设,杜建时同样倾注了心血,帮助引进外资和技术,支持地方政协工作。他曾为武清县文史资料选辑题写书名,并参与设计封面,展现了他的艺术和对家乡的深情。


1989年11月7日,杜建时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他在临终前特意留下遗愿,不举行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体现了他低调的生活态度和对身后事的淡然处理。


全国政协在介绍杜建时时,尊称他为同志,高度评价他为爱国人士,他的爱国精神在晚年更为坚定,是我们值得学习和怀念的楷模。


扩展资料

杜建时(1906-1989) 号际平,武清杨村人。家住京杭大运河边,其曾祖父做过四川省仪陇县县令,其父早逝,靠叔叔抚养长大。叔叔毕业于北洋陆军学堂,曾任北洋军第五混成旅旅长。杜建时自幼聪慧,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深得曾祖母宠爱。曾祖母知书达礼。建时四岁,曾祖母就教他背诵古诗,五、六岁时能背诵百余首。曾祖母常领他到运河边淘米、洗菜、辨认各种船只,讲运河两岸的传说故事,为建时后来养成勤学、俭朴、爱国的高尚品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详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