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式结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7
诗式词经断句后,所形成的句子的形式叫句式。文中也有句式,一篇文言文经点断读句后,也存在明显的句式问题,如文中遇有对仗、上下两句的句式是一样的。如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斜线所画的句式,上下联的句式是一样的。句式是造句的依据,比如《陋室铭》开头两句,“水不在深”一句,是依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的句式造的句。因此,上下两句的句式完全相同。绝不可以在画斜线的地方造句。否则,原来点断的停顿处就不存在了,就等于破坏了原来的句式。

  诗的句式,五言为二领三,如:“城春/草木深//”、“把酒/话桑麻//”。例句1在春后断,例句2在酒字后点断(停顿)。点断处不可造句,否则就破坏了二领三的句式。七言的句子,句式为四领三,如:“映阶碧草/自春色//”。诗的句式比较简单,五言一般是“二领三”,七言一般是“四领三”。七言诗的句式,如果像下面的句式,就不是七言诗的句式,“过暄风/十里莺回//”这句的句式是“三领四”,而不是“四领三”,打破了七言的常规句式。又如“有情风/惊涛万里//”这句同上句,句式也为“三领四”。词中的五言句或七言句的句式一般与诗相同,如“两地/不同栽//”、“吹入/垂杨陌//”,七言如“脉脉不知/春又老//”、“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在词中七言也有三领四的句式,如“二十年/重到南楼//”、“旧江山/总是新愁//”、“恨无人/说与相思//”,词中五言句也有一领四的句式,如“但/眉峰压翠//”、“怅/飞凫路杳//”。

  词中的三言句“山远近、路横斜”、“柳丝长、春雨细”,例句1为一领二,例句2为二领一。四言句一般为二领二,如“小径/红稀//”、“芳郊/绿遍//”,也有一领三的,如“有/斜阳处//”,六言句一般是二领二二,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带/江山/如画//”。在词中的句子,三字以内为短句,七字以上者词人们认为是长句,超过七字的句子,一般是短句合成的,如果是短句合成的,都能点断,但也有不能分读的
第2个回答  2020-10-07
一、并列式诗句
这种诗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例如:孤山寺北/贾亭西
此句由“孤山寺北”和“贾亭西”这两个表示方位的短语构成。
类似的还有“水面初平/云脚低”、“东边日出/西边雨”、“北风卷地/白草折”、“月落/乌啼/霜满天”、“春江/秋月/冬冰雪”等。
二、主谓式诗句
这种诗句由前后两个部分构成,后一部分用来陈述、描写、说明前一部分。前一部分是主语,后一部分是谓语。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几处早莺”是一个偏正式短语,这一部分是被陈述的对象,属于主语,而后面“争暖树”是一个动宾式短语,表示陈述的内容,属于谓语。
类似的有“明月/出天山”、“乱花/渐欲迷人眼”、“ 轻舟/已过万重山”、“二月春风/似剪刀”、“玉人/何处教吹萧”、“一树梨花/压海棠”、“杖藜/扶我过桥东”等。
三、动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宾语。动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心理活动,宾语表示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例如: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悲”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不见九州同”是“但悲”的对象,即宾语。
“拈断/数茎须”、“独钓/寒江雪”、“常恨/春归无觅处”、“最爱/湖东行不足”、“劝/君更尽一杯酒”、“问/君能有几多愁”、“唯见/长见天际流”、“不教/胡马度阴山”等都是动宾式结构类型的诗句。
四、偏正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修饰、限制语是偏的一部分,中心语是正的一部分。例如:绿杨阴里白沙堤
什么地方的白沙堤?当然是绿杨阳阴里的白沙堤。“绿杨阴里”起限制作用,“白沙堤”是中心语。
诸如“孤舟蓑笠翁”、“边秋一雁声”、“离离原上草”“二十四桥明月夜”、“铁马秋风大散关”、“芳草萋萋鹦鹉洲”、“长夜难明赤县天”等都是这种结构类型的诗句。
五、补充式诗句
这种诗句类型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整个诗句的中心语,一般由动词性词语或者形容词性词语充当,后一部分是补语,用来补充说明某种动作、行为所达到的程度和所产生的效果。如:相煎/何太急
“相煎”是动词性词语,用来描述兄弟相残,“何太急”是太厉害、太狠的意思,是补语,用来补充说明“相煎”的程度。
此类诗句有“归来/何太迟”、“种豆南山下”、“愁/多减玉颜”、“飒飒/如有人”、“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迢迢/不断如春水”、“恨/到归时方始休”等。
六、连谓式诗句
连谓式短语又叫连动式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描述同一对象的连续的动词性词语构成。例如:便下襄阳/向洛阳
“下襄阳”和“向洛阳”是两个连续的动词性词语,用来描述杜甫在听到朝庭军队收复失地之后设想如何回到故乡的情景。
这种由连谓短语构成的诗句在古代诗词中数量不在少数。如:“直挂云帆/济沧沦”、“明朝散发/弄扁舟”、“明朝归去/事猿公”、“论功/还欲请长缨”、“移船相近/邀相见”、“吹尽黄沙/始到金”、“停车坐爱枫林晚”、“便引诗情/到碧霄”等。
七、意转式诗句
意转式诗句又叫转折式诗句,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之间意义上有转折关系。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
本以为“抽刀断水”会让水流中断,不料水流更急了,两部分之间在意义上存在明显的转折关系。“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下一句是“举杯浇愁/愁更愁”,类似的还有“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了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
另外,像“国破/山河在”、“江流/石不转”、“儿童相见/不相识”、“出师未捷/身先死”、“欲饮/琵琶马上催”、“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诗句,其中都有意思的转折,故仍然是意转式诗句。
八、因果式诗句
因果式诗句由有着因果联系的两个部分构成。例如:感时/花溅泪
初看这句诗,其意思并不好理解,在句中加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后就很明白了:因为感时,所以花溅泪了。
又如:竹喧/归浣女
“竹喧”意为竹林里喧闹起来了,“归浣女”即洗衣服的少女回来了,“竹喧”的原因是“归浣女”。这句诗可以这样解读:为什么竹林里那么喧闹啊?原来是洗衣服的女孩们回来了。
因果式诗句也很多,在阅读古体诗的过程中,随时可以遇到。如果仔细分析“潦倒/新停浊酒杯”、 “曾经沧海/难为水”、“辛苦遭逢/起一经”、“汗流满面/热相欺”等诗句,就不难发现这些诗句的前后两部分之间都存在某种因果联系。
九、假设式诗句
假设式诗句也是由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后一部分则说明在此种情况下会怎样。例如:
衣带渐宽/终不悔
“衣带渐宽”形容人瘦了,“终不悔”就是不后悔。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哪怕是身体瘦得皮包骨头了,我也不会后悔的。显然,前后两部分存在假设关系。
醉卧沙场/君莫笑
这一句更好理解,大意就是说:如果我因为喝酒醉倒在战场上,那也请你不要笑话。“醉卧沙场”是一种假设,“(请)君莫笑”是说会怎么样。
试玉/要烧三年满
如果要想知道一块玉的材质到底好不好,那么就要经过长时间的佩戴。很显然,
“试玉”与“要烧三年满”之间有假设关系。
十、复指式诗句
复指式诗句又叫同位式诗句,这种诗句各部分所指是同一事物。例如:六月学车/辛苦事
在这句诗中,“六月学车”和“辛苦事”所指是同一件事,都是指学车,只不过“六月学车”明确了学车的时间,“辛苦事”说明了学车的性质。
诗句的构成有其内在的规律。读诗的时候,要认真分析诗句的构成方式,以便充分理解诗句的意思;写诗的时候,要仔细检查诗句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是否搭配得当、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合乎逻辑,不能胡乱拼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