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没有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对这首诗,相信有非常多的人,都不会陌生。特别是后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也确实表达了非常优美的意境。

然而,这首诗却没有选入《唐诗三百首》。并不是说《唐诗三百首》没有注意到这首诗,因为就在《唐诗三百首》里,选入了作者刘长卿另外三首五言绝句:《送灵澈上人》、《听弹琴》、《送上人》。尽管《送灵澈上人》中也存在”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样的名句,另外两首诗,特别是《送上人》的知名度,应该讲远低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那么,《唐诗三百首》何以会宁选《送上人》,也不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呢?

实际上,对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个作品的理解,存在着分歧。也许正是由于对该作品的理解,容易出现歧义,所以《唐诗三百首》不得不忍痛割爱。

首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标题,就令人费解。如果是”逢雪宿芙蓉山”,可以理解,问题是加上”主人”,怎么解释呢?如果就是在山主人家借宿,那么,是否也应该用”宿......主人家”之类的表达呢?

了解一下就会发现, 古人作品中,有《寄玉山主人》、《为阜山主人草书》这样的标题。其中,”某山主人”都是某个人的别号,是很容易理解的。

标题费解,内容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通常情况下,这首诗的内容,被理解成前两句是叙述作者旅途所见,后两句是描述作者已经到了在”芙蓉山主人”家里,随后听到主人回来的情形。然而,这般跳跃的情节设置,应该讲是不合情理的。

如果就按照作者在山主人家借宿的说法,那么,对这个作品,还可以有另外的解释。 可以将作品理解成:”日暮,在这偏远的苍山,天非常的冷,简陋的房屋一贫如洗。忽然,听得犬在柴门吠叫。原来,主人趁着天黑,冒着风雪回来了”,这样理解,就需要注意”暮、夜”两个字在这里的含义。由于表达的是听到犬吠一刻的情景,所以,两个字就应该都理解成”夜晚”,当然,”暮”也确实可以用以表达”夜晚”,且”夜”也确实和”暮”相通。《广雅》:”夜,暮也。”。所以,这样看来,也能勉强解释。之所以说是勉强,是因为还应该注意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说,作者在主人没有回来的情况下,已经进了主人的屋里,那么,是谁接待了他呢?主人的家人吗?

另外,是不是也可以将作品理解成作者就是”主人”,他是回到他自己家,听到门口犬吠,迎接他呢?

无论如何,对这个作品的理解,有所难度,这可能就是没有被《唐诗三百首》 选入的原由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