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结构和层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有一次在逻辑思维上听到这么一个问题:

这种问题在我身边见怪不怪,可是仔细一琢磨,作为旁人根本无法回答。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句话里一共提了三个问题。

同时问出三个问题,别人怎么可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呢!

叫我看来能问出这种话的人,他的脑子是不清楚的,要是他脑子足够清楚,也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回想起来自己曾经在分答上提过的那些问题真想一板砖拍死自己。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要解决问题。

忘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了,反正就是这么个事实。

所以就是说只要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强了,那就相当于其他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增强了。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几条解决问题的小窍门。

睡觉其实是高效解决问题的前提,记得有一次马云谈到他自己创业初期的时候——最艰难的时期,各种资金问题、决策压力和发展问题,当他发现一些问题实在想不通的时候,他就会选择睡觉。

我当时还觉得他这是谦虚的说法,不过我今天是专门试了一次,这其实是非常科学的。

上次在读经济学通识的时候,读到“利率”这个概念,看不懂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把文章看一遍看一遍还是想不明白,最后索性直接给那一页做上标记,然后就翻越过去。到晚上的时候,突然在一个对话中看到了对利率的描述,就仅仅一句话十几个字,我的脑子突然灵光一闪“原来是这样”。于是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这里就不解释了)

然后我就想,当我在反复思考利率那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我就相当于是在盯着一把锁头打转,还记得那个类比吗?

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标题上的睡觉其实只是一个夸张的类比,目的是为了强调不执着于问题的重要性。

又:

比如我今天做笔记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个问题:

其实我的目的为了避免自己以后死盯着问题而浪费注意力,所以想要搞清楚死盯着问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但解决这个问题这方法肯定在别处,于是我就睡了15分钟。起来之后又读到一篇文章,便得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类比,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信号。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手机提示没电的时候你的大脑第一反应是什么?让我猜猜。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的问题是种信号,它的出现是为了提醒你解决第二层面的问题。你仔细想想看,是不是只有第二层面的问题没解决的时候,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

本质上我们死盯着一个问题打转而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其实我们只是盯着一个信号,而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从你遇见的这个问题中找出所有与这个问题相关的组成因素,把它切成小块儿。

切割问题不仅仅可以用来把问题切成小块解决,还可以纵向的把问题切薄,切成一层一层的,那我们就知道有哪些问题仅仅是包装,这时候我们就更容易把注意力从这些表面上的问题转移到具体的问题上。

问题的解决方法从来就只有从根本解决这么一条,治标不治本其实是一个耍流氓的说法,对于解决问题来说,你所谓的治标不过就是蒙骗了当事人,让他以为治好了而已。也就是说要么你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要么没有解决问题。

一旦你选择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挽起袖子就开干,更何况很多时候你根本无从下手。

我们先要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就拿发动机来举个例子,我们要打开发动机,那么影响我们打开发动机的关键点在是什么?没错,就是那一个个小螺丝,那么似乎解决办法也很简单,找一个螺丝刀来,然后一个一个的拧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这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总结为:

然而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保证自己所用的工具是与问题相对应的工具呢?

这个问题很严肃。

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相信谁都不孤独。

有一次我刚刚认识一个新朋友,然后被我一个不小心得罪了,那次我亲身体验了一次什么叫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曾使用过很多办法试图挽回,但最后都证明那是徒劳,那么把它当做一个具体问题,它的关键点和对应工具分别是什么?

在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的今天,我才反思到,其实问题的关键点是“自责”,我们在找关键点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么一条原则:

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对自己做错的事情而感到自责,也就是说我在挽回或者请求原谅的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出于自责,那么就是说只要用什么东西能让自己免于自责,那么这个问题就算是完全解决了。

下面这句话就能解决自责问题:

希望你也一样。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文章。

1.睡觉——不执着于解决问题。

2.切割问题——把问题切成小块和薄片。

3.找到关键点——利用对应工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谢谢你读到这里,希望本篇文章对你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