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先别谈能力,你的组织化程度如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如果工作三五年之内,你自己或者你身边的人,一定会遇到以下情况:

工作能力尚可,但就是融入性不够,不喜欢参加团队活动;

绩效不差,却因为总是触犯公司的制度、文化,或者跟同事和领导频繁冲突;

有不同于常规的工作方式,工作表现时而很好,时而很不好,给人很强的不确定感;

能力很强,但就是不能晋升,可能还会出现晚来的或者能力不如自己的同事成为了自己的领导等等

类似这种跟工作能力本身无关,但要么影响自己发展,要么影响公司体系和氛围的情况,我们一般称为职业人士的“组织化”程度不够,因而也就无法成为“组织”的核心。所以,这类人觉醒的时刻才是他们下一个征程的开始。

提到“组织”或者“组织化”这种甚至有点旧社会气息的词汇,我能想象咱们很多90后尤其是95后们本能上会嗤之以鼻:好不容易逃离学校那种穿肥大丑陋校服、集体做幼稚的第七套(或者八套)广播体操的环境,我一定要张扬个性、活出真我,“我就是不一样的烟火”,“组织化”甚至“组织”就是我的头号敌人!

最后一句话略带夸张,但不免是某些人的潜意识状态,甚至是无意识造就出来的现实。你或许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你到底是要做一只作茧自缚的桑蚕,还是一只勤劳团结的蜜蜂?

不管你是怎么选,客观上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人类社会的特征更像是蜜蜂的形态,即高度的组织化,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被组织化或者组织化别人的“游戏”中,不带你想不想玩的。

组织化的大概意思是,在多人协作完成目标和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保障协作,并根据组织的整体需要和成员个人的能力、兴趣,不同的个体对应到决策、管理(教练)、执行的职能,其中个体与其它岗位或者个体协作的意愿和能力,就是个体的组织化程度。

这个解释适合大到国家、宗教,小到企业、家庭。我们不妨把个人想象成一个U盘,好用的U盘既需要有大容量,存储着很多好东西,但同时也需要有很兼容、传输快速通畅的接口,甚至可以配备多个接口。

在我们人力资源领域,有一个说法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是岗位能力*协作系数,岗位能力高而协作系数不高的人,可以加专业职级加工资,但不适合提升到管理职能;相反,协作系数高,岗位能力差一点都适合提升为管理。不用追问细节,光懂得这个结构,你已经能看明白很多情形,以及如何让自己趋利避害了。需要说明的是,走专业路线也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那么组织化的反面就是,不能顺应所在组织明文的制度、规则、流程,或者潜在的文化传统,以及某些通用的人情世故。那么导致的结果自然是个人和组织的双向“不爽”,之所以还允许不合作的个体存在于组织,多半是因为岗位价值暂时无人替代(往往也说明公司的规模或者组织化相关的配套不足),但个体想要得到重用,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就很难了。

首先是为了工作效率。 只要一个公司不是在草创阶段,就不是那种“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结果正确导向,也一定在乎程序正确,以及减少粗暴作风带来的负面效应。成规模的公司一定都有自己的制度、流程与文化,人数越多、部门越多的公司就越是需要,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协作损耗。

可能很多时候,你并没有主动破坏什么制度,表面上是跟某个人合不来——无论是上级还是同级,但因为他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岗位职能,如果他是按照岗位职能行事,那就是你不愿意被组织化。

还有一种组织化不够,是原本需要跟上下左右的别人沟通或者做好预案,而没有做,让别人或者别的部门措手不及,那也是重大失误。这通常意味着眼里只有一亩三分地,缺少大局观。

其次是为了良性的企业文化与个体的精神需要。 企业也如同有机生命,相对于别的企业有自己的个性(大多数时候由创始人衍生而来),对内希望团结稳定,对外呈现良好的形象,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要做的事情。

而每个员工,大家聚在一起,除了实现个人价值、赚取收入,一定也希望工作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彼此信任和认可,同时也为自己的岗位感到价值感,为在这个企业工作拥有归属感,这是个人的精神需求。

首先是刚从学校进入企业的基层员工,一定会有一段时间的入职培训,这就是明确告诉你这个公司和你的岗位有什么样的规则、制度和企业文化,希望你主动适应过来、被“组织化”。因为这个时候的你你需要被修剪,需要被杀青,就像茶道第一遍工序,需要被滚烫的开水冲洗一遍才入口。

在基层工作,就像是企业的手和脚,那组织化的标志就是成为组织最好的手和脚。 具体表现就是麻利、效率、灵活,拿直接的结果。因为这个时候很多人是无意识被拉入组织化,也最容易违背组织化原则说话做事,也是我在工作中主要面对的部分,所以我就多强调一下——以下几点很重要,但却是很多基层角色未必明白的:

第一、 结果导向。 拿出岗位需要你交出的结果,哪怕有时候赶一点、加一会班,或者做不到很完美,但不能没有。拿出结果意味着岗位技能基本到位,通常有绩效作为标尺,超过绩效越多就意味着专业化程度越高。

第二、 一定有一些本职之外的杂事要做。 无论是什么形态的企业,无论岗位专业化程度有多高,基层岗位的杂事只是程度之别。一是因为过细的岗位设置一定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和协作成本,而且可能导致工作量不饱和、无法考评。

二是一定会有一些临时性事情,如果不值得耗费主管和领导的时间,一定会落到基层员工身上。尤其是在中国,基层员工一定要记得一点,领导的时间比你宝贵,所以你的时间被打扰或者增加临时性事情都是正常的,而且要当正事一样办好。要心甘情愿当领导的“趁手工具”,因为本身也是在增加你的表现机会。

第三、 要有比较高的服从度。 虽然不用像军队里那样越没脑子越好,但领导做出的决定往往更顾全大局,而且是你看不到的,甚至也是为你好的只是你当时未必明白。当然,是人都有错误的时候,如果你很肯定自己的见解,要么私下尝试沟通说服领导,要么告知保留想法但是执行照做。

第四、 准备承受一定的委屈。 在职场久的人会很理解一个“潜规则”,越大的领导越不能“错”。不是说他们不会做错事,而是越往上,越代表组织本身,他们的错对内对外都会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外的时候。

如果在一件非原则性的错事中,有可能主要责任不在基层,但基层表面上承担一下(最好是主动)也是正常的。领导心里会清楚和感激,要理解尘世社会总会少不了一些混和浊的部分,包青天下的朗朗乾坤只存在幻想之中。只是如果事关原则与人格,或者领导经常做出错事,那就可以考虑换一个组织玩了,因为这不是一个好组织。

第二个阶段,是在中层的时候,他的组织化就是要维护好组织的规则和文化。 下属违反规则而不指正,破坏文化而不教养,这就是中层自己的组织化不够,这一定会让公司的制度和文化流于空洞。中层为什么是中层,就是要上传下达,成为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最考验领导力和平衡能力的时候,突破之后就能继续往上。

第三个阶段,就是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时候,一般都有总监以上头衔,相当于是脑袋。 这个时候就必定要具备一种格局,就是创立和审视各种制度、流程,示范和带领企业文化。因为高层拥有最好的组织化意识和创造组织化的能力,所以也具备一定的能力和人手资源,可以让自己从组织出来创立新组织(创业)。反过来,如果高层自己打破制度和流程,将会是很危险的事情。

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没有,只是有些职业形态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比如,淘宝体系下的各个店主,微信和今日头条生态下的自媒体达人,各在线教育平台的知识达人,各视频app上的网红主播,以及一些以一技之长为根基兼具综合能力的自由职业者。

他们只需要做好个人的自律,或者让自己的小团队内简单协作就好,但是就整个商业系统来讲,依然是组织化中的一员,因为作为基础设施的大平台分担了他们的其它协作职能。比如此刻的我和,我写东西,在各专题里分发给不同的读者。

在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没少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却没说明白:“学习”除了知识还有哪些?如何“向上”?“耕耘”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收获”有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

进入社会和职场的第一步,我们面临的就是跟家庭、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环境,首先需要学习和耕耘的就是自己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化不是失去自我、泯灭个性,而是在利己利人的协作中更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被打磨的过程一定不舒服,但一直不愿意被打磨而停留在矿料阶段,一定是职业发展的悲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