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誉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誉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第1个回答  2020-03-02

这主要是因为诗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变化和诗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有“诗圣”之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人,那么李龟年又是谁呢?李龟年是盛唐时期的音乐家,也是个大才子,和杜甫的文学领域不同,他专供音乐方面,不仅擅长各种乐器,还能作曲歌唱,深受唐玄宗器重。

李龟年在大唐曾盛极一时,唐玄宗是历史上少见的对音乐之事非常喜爱的帝王,李龟年的曲子每每能震撼人心,令人泫然而泣,唐玄宗经常在宴席上演奏李龟年的曲子,或让他亲自上阵。

不仅皇帝,当时的王公贵族家里举办宴会,也会邀请李龟年前来演奏,并以能请到李龟年为炫耀资本。杜甫年少时曾听闻、目睹过这样的盛况,对大唐的盛世向往不已。也就是说,实际上,李龟年受到追捧的背后,是大唐盛世一派繁华壮美的灿烂景象,诗的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的就是当时的盛况。

但不久后,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大唐已然不复当时的昌盛,颓势愈发明显,李龟年也因为战火流离在外,不复当年长安的荣华富贵。杜甫本人更是饱受战火之苦,几番流亡,两人心中都充满凄凉。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相遇了,杜甫首先想起的是当年在长安见到的盛况,那时王孙公子,都是何等的风光,李龟年是何等的抢手,不管是岐王,还是崔九,都以请到他为荣幸。而现在,站在杜甫面前的,却只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上了年纪的老者。

这前两句便是影射出了大唐盛世,而与现在的凄凉场景相对比,这种时代的变化,让人经受了莫大的摧残。而后两句,杜甫却突然转到“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无头无脑,怎么上一句还在回忆感怀以往的时光,这一句就说起风景了呢?

想想两个垂垂老去的人,都经历了同样的战乱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心中有着同样的苦楚,而李龟年更甚,他当年可是名动京城的啊,可现在呢?

人世沧桑至此,杜甫还能说什么呢,万般苦楚彼此都是知道的,也没有必要再去纠结前半生的繁华,不如珍惜当下,看看这江南的美丽景色,起码现在,他能在落花时节遇到李龟年,还有这相遇时的一丝欣喜之情,便足够了。

在历经沧桑之后,物是人非,杜甫将过往云烟全部咽下,只轻轻地讲了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上下句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这种难以想象的情绪全浓缩在这一首诗中,也难怪这首短短的诗,会被称作七绝之压卷之作了。

第2个回答  2020-02-25

杜甫的七律是非常厉害的,他的《登高》被称为“七律之冠”,而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又被称为“七绝之压卷之作”。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达官显贵门庭,可以说也是社会上层人。

在安史之乱后,他就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涯,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晚年的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邂逅了曾红极一时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回忆起当初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一首被收入《唐诗三百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被誉为杜甫之压卷绝唱诗《江南逢李龟年》

在杜甫的记忆中,李龟年是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年时代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几十年后,杜甫和李龟年又在江南重逢。这时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开始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处境,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淤积很久的无限伤感。

这首《江南逢李龟年》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江南逢李龟年》

唐代: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四句诗,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用短小的体裁写出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

第3个回答  2020-02-28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一首七绝,在《杜诗镜铨》里,邵云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子美七绝,此为压卷。意思是说这首诗是杜甫的七绝中的压卷之作,而不是全唐诗七绝中的压卷之作,这点要弄明白。

既然被称作杜诗七绝中的压卷之作,那这首诗有何独特之处?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1、我们首先从形式上来看,这首七绝格律严谨,首句对仗工整,符合杜诗的一贯作风。

2、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行文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在沉郁顿挫的杜诗中倒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小清新。

3、从这首诗的取材和表达的情感来看,可就真真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也是这首诗的压卷之处。

江南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公元770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过去大几年了,但是四方来朝的盛唐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时年已经59岁的杜甫历经了大唐的鼎盛,又不幸遭遇了安史之乱的流离,好不容易被朝廷启用,又不似自己心中所想,弃官入川过了几年太平日子,又因思乡心切,于是乘舟出峡,一路沿江而下,漂泊至潭州,也就是今天的长沙。

这可怜的老头在长沙遇见了一位同样呜呼哀哉的故人,那就是李龟年。想起当年同在长安时的歌舞升平,没想到几十年之后他乡重逢,却是难兄遇难弟,同是天涯沦落人了。

于是便有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

落花时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是何许人也?崔九又是何许人也?一个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弟弟,一个是唐玄宗宠幸的近臣。可以说都是当朝权贵,而在这些人的府上,李龟年和杜甫也曾是常客。

李龟年是个乐师,当时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而这前两句也写出了大唐鼎盛时期一派盛世祥和之气象。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写昔日的长安,后两句则写眼下的江南。江南不可谓不好,而且正是好风景之时。理应给人美好的视觉和感受。

杜甫却没有延续这种好写下去,而是笔锋一转到了“落花时节”,什么是落花时节?万紫千红的盛春已衰之际方为落花时节。

“又逢君”呼应首句的长安旧时。虽然当下的江南风景依旧,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谁又能想到昔日在豪门贵胄中歌唱吟咏的诗人乐师,今日会在这风景优美的江南潦倒相逢!

《唐宋诗醇》评此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一篇《琵琶行》矣。

谁又说不是呢!

第4个回答  2020-02-29

说杜甫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是七绝压卷之作,一点儿也不为过。

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但是意味隽永,可谓是短小精悍。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之中,李白、杜牧、王昌龄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都是千古绝句。

实际上,说杜甫不擅长七言绝句也不准确,杜甫的诗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他的诗带走强烈的批判性,相比之下,七言绝句表达起来更加的含蓄清新。杜甫虽然很少写七言绝句,但是几乎写的每一首都是传世名篇,比如他的第一首七绝“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就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首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李龟年,我的老朋友,当年在岐王府里、崔九住的大堂里,我们本来是经常见面的,现在正是江南的好时节,春暖花开,风景独好,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实在是太好了!”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杜甫流落江南,恰好遇到了原宫廷乐师李龟年,而写成的一首诗。这首诗与李白、王昌龄、杜牧等人的七言诗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其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表达了杜甫对盛唐繁华景象的怀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如此好风景,正是对乱世漂泊的反衬。

短短四句话,反映了杜甫对山河破碎、人生飘零的感慨。后世有人评价杜甫的这首诗,“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供奉操笔,亦无以过”。

第5个回答  2020-02-28

蜀山笔侠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笔侠以为:“诗圣”杜甫的这首《江南逢李龟年》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看似云淡风轻,却掩藏不住个中深意,这就是咏诗里面的绝品——藏咏。

藏咏,就是它看起来没有说什么,但比说出来更让人意味深长。

好了,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七言绝句吧: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字面意思看,它说的是:平常在岐王的府里经常看到你的身影,在崔九的府里也几次听到过你的音乐。现在正是落花的时节,没想到我们却在风景秀丽的江南相遇。

从表面意思看,你能看出它是一首咏诗吗?完全就是两个老友久后重逢的场景。

但,如果你知道了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你定能从中看出一点“别的味道”。这得从李龟年这个人说起。

李龟年是盛唐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放在当今,他就相当于郎朗和李云迪,可谓家喻户晓。

在唐朝的上层圈子,李龟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凡是大型的聚会、宴席什么的,如果你请不到李龟年,那算你没面子,就连当时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都对李龟年赏识有加。

也只有在盛世,艺人才会如此的风光,因为这是人们生活的需要,而李隆基开创的,刚好就是大唐最繁荣的盛世——开元盛世。所以在这段时间,杜甫经常在各大场合都能看到李龟年的影子。

诗的前两句虽然没有明说,但稍懂历史的人就能从中读出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这是这首诗的一绝之处。

后两句,杜甫和李龟年的再一次相遇,是在风景优美的江南,这本没有什么特别。但问题是:李龟年怎么会在江南呢?作为天朝的伟大音乐家,不应该在帝都长安吗?不应该在忙于应酬各大社交场合吗?

这就是杜甫暗含的第二层意思。表面看能和故人在江南相遇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事实上,这透露着一种悲凉和无奈,为什么?

正是前不久才发生的“安史之乱”对国家造成了动荡,太平盛世被打破,才导致盛世的文人们到处颠沛流离,文人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国家的风气也就此改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大唐人身上。

这就是从后两句诗里看出的东西,问题是:诗人并没有明白写出来,却比直接写出来更具韵味,这就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综上所述,杜甫的这首诗不愧是压卷之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