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训练:心存敬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4

   2019年高考模拟作文训练:心存敬畏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材料二:在日本,施工单位清理场地时挖出的每一棵树,都必须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到工程结束时,再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


  材料三: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从1883年开始接受建造圣家族大教堂的工程。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于教堂的建造,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要使这个神圣工程尽善尽美。他造了整整44年才完成一个外立面。他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建造。130年后的今天,这个工程还在继续。然而,这座未完工的建筑早已成为世界最的景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四: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明)方孝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理解材料,并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欣赏】


  人人有所怕,世界美如画


  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这里的“善”有“慎重”之意,“怕”乃“敬畏”之情。所谓“善怕者”,就是待人、接物、办事小心谨慎而常怀敬畏之心的人。如果人人都是“善怕者”,即内心端正,说话有分寸,做事懂进退,这便接近《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追求了,何愁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我想说:人人有所怕,世界美如画。


  人人慈悲,敬畏生命。世界大同,洁如明镜。


  弘一法师怜悯众生,更“怕”伤及无辜,哪怕是孱弱如蝼蚁之命,这是佛家的慈悲之心。慈悲光耀的世界,和美大同:导盲犬带主人在街市游逛,渔翁和鸬鹚游戏江中,汽车停下来等螃蟹穿行……这样的世界总让我们心头生起暖阳。而取黑熊胆、割鲨鱼鳍、杀狗、虐猫、生吃猴头的场面却让我们的心头凝冰霜。在现实社会中,一个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类也不会慈悲。湖南弑母的13岁男孩,据说迷恋网游,天天在线打怪兽。


  人人有爱,敬畏自然。世界和谐,景美人娴。


  日本施工单位“怕”施工时伤害树木,采取保护措施,表现出有良心的企业对草木的珍视,对环境的呵护。谁说草木无情:袁隆平种稻,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杨善洲种树,荒凉大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我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不过在环保路上,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冬日雾霾依然肆虐,夏天极端灾害依然频发,春日的戈壁滩上少有绿树鲜花,秋日的鄂陵湖鲜见螃蟹鱼虾。


  人人敬业,做好自己,专注细节,个人才能发展,国家才能昌盛,世界才会被推动而一往无前。


  建筑师高迪“怕”自己负责建造的教堂不能尽善尽美,“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表现出对其职业和“神圣工程”的敬畏。人因敬业而美丽,家因敬业而富裕,国因敬业而蓬勃向上——我们行走在中国大地,与一个个你不期而遇。我们走过乡野,你在田间辛勤耕耘;我们走过城市,你在工地挥汗如雨;我们走入工厂,你在流水线上埋首奋战;我们走进大学,你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我们凝眸办公室,你双手如梭、代码在指间行云流水;我们眺望钻井平台,你向深远处勘探,黑色的液体汩汩作响;我们走在路上,你骑着电瓶车穿行大街小巷,只为快递准时抵达;我们走过小区,你从早忙到晚,撑起一个家,小朋友咿呀学语、茁壮成长……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心有所怕,世风如夏;爱人,爱物,爱世界;敬天,敬地,敬自己!


   2019年高考作文训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8年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主要变化有三:一是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首)增增加到72篇(首);二是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诵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三是鼓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除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外,还要阅读科学与文化论著、学术论著等内容。


  对于这些变化,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就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感触最深的一点,向教育部有关人员提三至五条合理化的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建议人,统一以“余文华”落款,不能泄露个人信息。


  【范文欣赏】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2019年高考话题作文训练:文如其人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然。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范文欣赏】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因此,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作者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怎会发出这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映在文学上,必然是伟人的作品。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的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认清*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明白人不能被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的美与善良——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拼命敛财,甚至发放高利贷,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与这家人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且引人深思了:从高雅的作品中并不能看出创作它的人的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从所弹的曲子中推断出创作这首曲子的人是文王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道”是作品的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作者人品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可以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一部作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随之消失,但若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品为重,道为重,应以作品论英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