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写作文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用古诗写一篇故事作文两百字

聆听诗人的声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古诗词的金光。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多少文化的清泉。在文化的清泉中,诗人用他们的才学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有的像镜子,反射出历史的光环;有的像春天的溪流,浇灌出心灵的花朵;有的像大河之水,呈现出壮阔的波澜。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了县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归隐田园而不与世争,开荒南野际而守拙归园田。他,低头锄地耕菊花,抬头采菊酿诗酒,对酒当歌,能悠然下千言。此中的真意,也是欲辨已忘言。这就是陶渊明的声音,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号五柳先生,难怪世人都羡慕五柳,能度过那淡泊的年月。

他,“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领略过直奔入海不复回的黄河水,也想像大鹏鸟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寂寞时会把月亮当做朋友月下独酌却对影成三人,想念朋友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遍了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的李白,仕途上经历过严重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那奔放的性格,奔流的人生,奔腾的生活,就好似他笔下的江河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豪迈。

她,声声慢,一剪梅……淡淡的忧伤,“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饱经战乱,家破人亡,身在无能的宋朝,自愧为何不托生男儿,像岳飞一样去保家卫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生的苦水,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回眸历史长河,古代诗人词人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没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一生也取之不尽。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永远是秋夜江上的一轮明月,而李煜的春花秋月不会了。啊,古诗古词,美不胜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古词若流水,共叹人生皆如此。听,那潺潺的声音,永久,永久……

2. 用古诗写作文

中秋佳节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月亮格外美丽,它像一块巨大的白玉盘悬挂在天中,皎洁的月光给大地铺上了银装。

星星稀稀疏疏、七零八落地只在天边闪闪烁烁。我漫步在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高高的白杨树在风中哗哗作响,几片黄叶极不情愿地离开大树,在风中飘摇了几番,落在了地上。

此时此景,不禁蓦生思乡之情,便直奔寓所。 孤孤单单地坐在椅子上,非常烦恼,像蜘蛛肚里抽出的粘腻的丝,一圈圈地在我心上缠绕着,叫我心慌。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我何不写封家书,表达我思乡念亲的心情。便立刻点上蜡烛,铺纸研墨。

可正当我提笔准备写下去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出现了数不清的话语,不知道从何说起。心想:我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要多写一些内容。

然后,我拿起笔,在那红彤彤的烛光下认真地写着这封信,把自己想到的事,想说的话语,想表达的感情全都写出来…… 忽闻公鸡打鸣,却还没有写完这封信,因为我要写的事实在是太多,我写好了这件事,又想起了那件事,好像永远都写不完似的。直到旭日东升,我才吹熄烛光,搁笔伸腰。

尽管弄得我疲惫不堪,但我觉得值,因为我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了家乡的亲人。 我匆匆来到驿站,找到一位回乡的朋友,托他把信带给我的亲人。

当他要走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在忽忙中没把想说的话说完,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看了看,才又封好交给朋友,与他抱拳相别。 此时,天空分外晴朗,白云绽露了笑容。

高高的白杨树在晨风哗哗地鼓掌,几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秋日傍晚,诗人张籍趁着饭后无事,来到好友门前。他走上去叩了几下门,一个书童探出头来:“您找谁?”张籍忙说:“请问,你师父在家吗?”“真不巧,师父昨天去家乡与亲人相见,下月回来。

您请回吧。”说完,书童关了门,只留下张籍一人站在门前。

一阵肃杀的秋风吹来,带来阵阵凉意。张籍转过身,突然听到一个小孩叫:“妈妈,看,大雁!”诗人抬头一看,一群大雁正从天空中飞过。

张籍不禁想起自己客居洛阳,常年不归。这大雁明年会回来,而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这时,街上已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落叶的沙沙声。

落日的余辉撒在他的身上,池塘里的荷花早已不见,往日的虫鸣鸟叫,这时已无影无踪了…… 回到家中,张籍突然想到,自己虽不能回到故乡,但可以写信啊。可是,提起笔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

诗人的脑海里,不断涌现着当年离别时的情景。恨自己那时年轻气盛,与老母离别时竟头也不回地走了,但不知这一别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里,诗人不觉热泪盈眶,一时间,所有的感情都似泉水一般涌了出来,诗人把所有的思念都寄于这一段段文字中。

终于写罢书信,张籍又将这封信仔细地读了数十遍,生怕自己的思乡之情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这时,忽听打更人打了三下更,已是三更天了,诗人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信,封好,合衣睡下,可他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是多么想让家人快点看到这封信呀! 清晨,诗人早早地起了床,揣着信在门口等候捎信人。

不知何时,街角传来了马蹄声。“来了,来了!”诗人心里激动万分。

只见那个送信的年轻人跳下马,接过信说:“您放心,我一定会送到的!”说完,正要上马,只听见背后一声大喊:“请留步!”他忙回身问,“老先生有事?”“我……我想再看一下信。”年轻人犹豫了一下,把信交到了诗人手里。

诗人急忙打开信,仔仔细细又查看一遍,这才又封好交给年轻人。年轻人跨上马,扬鞭而去。

诗人站在原地,眼中已满是泪水……一阵秋风吹过,吹落了他的泪,一滴、一滴……。

3. 用古诗写故事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散步,无意间看见一座 又小又低的茅屋。小溪两旁有许多碧绿的青草;南瓜藤随着竹竿爬上屋顶;屋旁的大树弯曲着身子,好像正在欢迎我;小溪里的荷叶伴着莲蓬随风舞动。

屋子里,两位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妇,正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说笑呢!在溪的东面,老人的大儿子正在卖力地为自家豆田锄草,不时用毛巾擦头上的汗;二儿子正坐在树下,编织着鸡笼,看他认真的态度,他家的鸡一定是很久没笼子看护了;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呢。我猜想,他肯定想把莲蓬的果实,送给辛苦了一天的大哥,让大哥尝尝这甜甜的味道,忘记一天的辛劳。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让我久久不能离去!

黄昏时分,太阳轻轻地投进大山的怀抱,有如一位出色的魔术师似的,轻轻摇身一变,就成了一弯明月。那皎洁的月光宛如一层薄纱,轻轻盖在宁静的田野上。野草轻柔地舞动着——在月夜的茫茫碧草之中;在轮月那淡淡微光的映衬下;稍有些羞涩,又夹带着一丝欢乐,舞动着……

听——是谁吹出了那样欢快柔美的悠扬笛声,时续——时断,伴随清风在原野上回荡。走进一看,原来奏笛者是一位骑在健壮黄牛身上的晚归牧童,他身披蓑衣,头戴草帽,俩只小脚丫在牛背两侧摇来摆去,欢快的回到了小溪边上的一座茅草屋中。而我则站在树丛中,久久凝望那灯火通明的窗口上……不一会儿,那位小童又迈着轻快的步子出来了,他仍旧披着那件绿蓑衣,头戴那顶小草帽,手心儿里紧握着那只竹笛。又是一路小跑,在林间穿梭。我不声不响的跟了上去,只见他又来到了那片田野上,找了一块平坦的地方,伸一个懒腰,打一个哈欠,竟连蓑衣都不脱,草帽儿也依然带着,就卧躺下来休息了,嘴里还叼着一根纤细的茅草。此时此刻,我也累了,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走进了梦乡……

公鸡开始歌唱,太阳也沉睡了一宿,就开始工作了,林中又传来了那一阵阵的悠悠笛声。

近离黄昏,广阔的原野上绿草如茵,整齐的铺在原野上,隐约从远处传来几声欢快曲调夹杂在晚风中,原来是牧童归来,他放着牛羊,吹着笛子,身盖蓑衣向着儿走来.

饭饱之后,已经是黄昏了,他有困又累,来不及脱掉蓑衣就卧在月夜的露天地里吹奏笛乐,不禁想起自己美好生活.

这样的月,这样宁静的夜晚,这样动听的笛声,这样悠闲的生活,牧童早以沉醉.

好难找!!!!

4. 用一首古诗写一个故事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

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

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

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

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

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

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

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

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5. 【考场上用古诗词改写成作文怎么样

不知这位亲是要高考还是中考啊.高考的话要以议论文为主、若想用诗词的话最好用诗词中的名句及该诗的背景或典故等作为一个材料事例.若执意要改写的话难度略大.中考的话我个人建议这种形式用在话题作文上,编故事什么的就算编了也一定是和生活挂钩的,千万不要让思想野马任意驰骋= =!或者将诗句当做线索来写,必要时还可对诗中的一两个字进行适当修改(换用另一字什么的)线索的这种形式如果用好了会很吃香的.不过不管是什么考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字.这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的心情和作文的分数、、、再就是开头要扣题.如果可以的话要处处点题、使得文章更紧凑.但开头点题是最重要的。

6. 《诗经》里有哪些描述悲惨爱情故事的诗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6).不见复关,泣涕涟涟(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8).尔卜尔筮,体无咎言(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0).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1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12)!于嗟女兮,无与士耽(1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14).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1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16).淇水汤汤,渐车帷裳(17).女也不爽,士贰其行(18).士也罔极,二三其德(19).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20);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2).兄弟不知,咥其笑矣(2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24).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2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28).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9)![2]。

7. 以《我和诗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600字左右

我和诗的故事我和诗的故事“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唐代刘长卿《送士元》中的名句,我常常把它挂在口中,它总是能带给我不一样的人声境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妈妈打断了我的朗诵,问我是什么意思.当时我自信满满地说:"细雨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却看不见;闲花落在地上,我却看不见.”妈妈告诉我说:“恩,好,他其实还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它赞叹的是“细雨”“闲花”润物无声的无私奉献精神,你明白吗?”我似懂非懂,只是眨了眨眼睛,将这首诗再次朗诵.许久后我才明白,妈妈只是想告诉我恬静的人生,默默的耕耘,也如“细雨”“闲花”般.古诗是需要理解感悟的.现在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带上灵魂看自然,细雨湿衣用心感,闲花落地须静观,便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的人和事都能拨动心弦.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款300万元支助178名贫困学生.当他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的本市工作者,没一个来看望他,被媒体披露后,丛飞却说:“不,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需要治病了.”丛飞身上不是具有来去无息的奉献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些诗句正是他的人生写照.又如陶渊明放弃名利,隐居田园,过着闲适清贫的生活,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以及许许多多的田园诗歌,当时间的巨轮隆隆辗过,至少在厚重的历史中留一行行车辙.恬静的人生也如“细雨”“闲花”.细雨润物馨香满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恬静的人生避开嘈杂,走进田野,过着温馨纯洁,少污浊的生活,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读唐诗,品人生,每一首诗总能带给人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