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积累文言文读什么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3

1. 学习文言文该读些什么书

真正能够解决文言阅读的障碍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多读。读得多,积累就深厚,文言阅读的语言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被消除。我个人的经验是,只要认真读完《史记》和《聊斋志异》,文言阅读的基本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影响之大,之深,之远,超过了你们的想象。由于其影响巨大,后人写历史,写文章,常常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史记》,这个模仿当然也包括语言的形式。所以读《史记》很重要。读《史记》,你们可以只读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至于书、表,就算了。读好了《史记》,再去读一般文言文尤其是史传文,基本上都不在话下了。此外顺便说,读好了《史记》,你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了解人性。你会懂得,成功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倒霉的人物之所以失败,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它的道理的。

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蒲松龄,是一个考场上长期失意的人。这就是说,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但他很背时,总是考不上。然而参加考试的次数一多,就特别熟悉普通的表达程式。蒲松龄不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是个小知识分子。苏东坡文章很自在,是因为他是个大知识分子。苏轼才高,当时文名也高,所以胆子大,于是写文章就非常自在,想怎样写就敢怎样写。小知识分子,心理常常是自卑的,尤其是写文章的时候,他不敢放胆去写,容易循规蹈矩遵守表达规范,因此《聊斋志异》的语言,是比较规范的文言文。而小知识分子,沉沦社会底层,他内心又常常渴慕高雅,仰慕风雅,于是喜欢卖弄,所以你在《聊斋志异》中,常常能观察到许多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诸多文言文语言现象。通假现象容易带来文字古雅的错觉,在某些层面不高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是很高雅的手段。比如“悦”字,这个字清代早就有了,但蒲松龄们写文章的时候,偏偏要把“悦”写成“说”。他们是这样想的:《论语》上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我把“悦”写作“说”,那不是直追古人、隐然与圣贤相似了吗?

《聊斋志异》追仰《史记》,很多篇章末尾模拟“太史公曰”作“异史氏曰”,也是一个证据。当然,追慕古人,并非《聊斋志异》有价值的地方。《聊斋志异》是作为小说文本才那么有价值。蒲松龄的杰出是后人发现的,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竟然是杰出的。不过,《聊斋志异》谨守规范、追慕古雅的语言,恰好使它成为我们现在解决文言文语言问题的一个绝佳范本。

司马迁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学才华和历史成就的人,他是一个大知识分子,大得来规范了后代的历史,影响了后代的文学,所以读一部《史记》,就相当于读了后代若干部史书,容易使我们的文言水平大大提升。蒲松龄显然是他那个时代颇受冷落的人,他的学问也不能称雄于那个时代,但他作为小知识分子的拘谨、自卑和保守,为我们创作了非常规范的文言文文本。

多读文言文很有必要,这比枯坐在那里阅读10本文言字典、文言语法著作,更为重要。高中三年,读完这两本书的时间,完全足够。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方法。其实《史记》读起来十分有趣,你看里面所描写的现实人生,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了善于虚构的许多小说家的想象。我是坐在厕所中,断断续续读完《史记》的。真的,很轻松,很有趣,很精彩。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了解文言语法不重要。那当然是重要的,不过带给我们的好处有限,而且,那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有败坏我们的文言阅读兴趣的风险。至于读文言字典,那也很重要。事实上,你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我只是说,具体文本的阅读更为重要,读多了,词汇积累就自动完成,文言语法就无师自通。蒲松龄学过文言语法吗?没有。他那时根本就没有所谓古代汉语语法这门课程。但是,他的《聊斋志异》,比现在的古汉语专家刻意写出的古文,通泰得多,自然得多。至于现今高考考场上那些所谓的古诗文作文,根本不通,幼稚得可笑还在那里卖弄,但居然还可以骗得高分。

2. 小学生适合读什么书

相对来说,如果是5~6年级的话认识的字比较多了,我推荐《三国演义》。

首先三国演义篇长,又是历史故事,能让小学生产生 一种好奇和向往的心态。

然后三国演义里面的字多半复杂不易认识,如果小学生感兴趣了就能促进小学生认字的兴趣,同时认识的字就多了。

还有就是,三国演义是文言文,可以选择白话版就是翻译出来的和文言文一起给他,可以让小学生尽快的认识文言文,对以后学习古文都有很大的帮助。

…………

3. 对于小升初的学生,要复习语文的课外积累,选什么书

目前,很多初三学生已经开始自主复习,近日,笔者就学生的语文复习问题采访了市中区语文教研室教研员崔连平老师,希望能对学生的自主复习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中考语文试题一般分为四部分:知识积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崔老师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知识积累,从何下手 问: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在实际复习中,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知识积累部分在中考试题中比例相对较小,并且多是记忆性的,属于基本分。复习时,考生要以课内为主,注重课内外的结合,尤其注意名家名篇、名言名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复习时要注意古为今用,对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有启发教育意义的名言名句要引起重视。 文言文阅读 收放结合 问:有很多学生对课外文言文阅读很头疼,不知道该如何复习。

答:关于这一点,要注意能力迁移,打通课内外界限,以课内学习的文言现象为线索到课外找例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复习中,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比如,关于“之”字,学生可以将课内学到的“之”字的用法进行梳理,列成表格纲目,然后到课外书中找例句,这样,既复习巩固了“之”字的用法,又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新的知识。

问: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可以涉猎哪些书籍? 答:学生如果课外有富余时间,可以选择阅读一些文言书籍,比如阅读《世说新语》、《笑林广记》等趣味性强,而又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或者阅读如《颜氏家训》这类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作品,这样可以在无形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 学会表达 问:关于现代文阅读,你认为学生在自主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学生在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目时,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把自己的理解恰当地表达出来。

建议学生在平时复习时,尽量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系统、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练习使用一些答题技巧,比如答题时,尽量不脱离文本,利用、转换文本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写作 以我为主 问:写作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很苦恼,费尽心机,但却无法取得满意的分数,对此,您怎么看? 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方法,最好是在平时多注意练笔,写日记、周记,写读书心得。考生可以从现在起坚持每天写日记,笔耕不辍,相信他们会受益匪浅的。

对此,需要强调一点。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常犯一个毛病,就是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他们每写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总是考虑如何能让这些内容打动阅卷老师的心,获得高分。

其实,这样很容易打断写作时的连贯思路,导致文章缺乏连贯性、条理性,反而得不到高分。 因此,写作时不要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这样才能写出佳作。

4. 小学初中背的文言文都忘了 怎么才能积累下来

一是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当中,读是关键。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

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

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

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

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

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

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背诵还要靠不断 *** 、强化。

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

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

5. 要学习古文应先学哪些书,有哪些工具书,各推荐几本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常常有会而不对,难拿高分,也有初学者感觉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的情况。这篇文章结合本人的学习经验,对古文的学习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文言,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文言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顺序来学习:

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节选)》,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上述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集,可以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以上系列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可以作为课外书看,看懂即可,不需要背诵(三言二拍不建议小学生阅读,儿童不宜)。

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简短易懂,且富含哲理。可以摘选经典段落背诵。

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分别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本书在这五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

《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难度较低;后两者较为艰深,适合有一定积累的学习者。两汉时期和唐宋时期的代表作大部分都被这三本书收录,所以不单独列举。

《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这四本是先秦时期的巅峰作。

《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这两本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

《桐城派文集》和《古文观止》一脉相承,可以看做是其延续。桐城派在明清时期的复古派、唐宋派、公安派等学派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受八股取士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文章大都缺少气势,灵气不足,但也有一些大家譬如姚鼐,归有光这样的大家。不妨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可以对上述文章进行主题阅读,选择其中部分文章章节抄录背诵均可。

6,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注意事项:

a,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名气最大,流传最广,经常有想学习古文的同学想抄近路,认为把《古文观止》的文章背一背,就可以达到古文通。《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这本书编纂的初衷是用来科举时做策论,所以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比较浓重的文章。更何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b,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就能找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日常的学习,做题难度就不大。

c,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很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通假字,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弄清楚,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

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必须要看,能做到可以自行翻译的程度。

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进行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这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编年体,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通读这两本书,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