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文言文作连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1. 文言文中 “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2. 如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如 rú1.随顺;依照。

《公羊传‧桓公元年》:“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汉班固《白虎通‧嫁娶》:“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唐韩愈《唐故监察御史卫府君墓志铭》:“闻南方多水银丹砂,杂他奇药,镳为黄金,可饵以不死……得药,试如方,不效。” 《西游记》第四一回:“龙王俱如号令。”

2.像;如同。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宋王十朋《题湖边庄》诗:“十里青山荫碧湖,湖边风物画难如。” 陈毅《赠缅甸友人》诗:“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3.及,比得上。 《论语‧公冶长》:“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唐韩愈《举张惟素自代状》:“臣所不如,辄举自代。”

清戴名世《缪太翁遗稿序》:“序吾先人文莫如子。”4.往,去。

《左传‧隐公六年》:“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唐韩愈《祭田横墓文》:“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

清龚自珍《尊隐》:“大川修道,百宝万货,奔命涌塞,喘车牛如京师。”5.遭遇,际遇。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於名场。”

张友鹤会校:“如,抄本作遇。”6.奈。

《诗‧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论语‧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唐白居易《霖雨苦多》诗:“自作浔阳客,无如苦雨何?”前蜀贯休《砚瓦》诗:“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7.相敌;抵挡。

《战国策‧宋卫策》:“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 高诱注:“如,当也。”

《史记‧匈奴列传》:“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遂独身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8.应当。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天欲杀之,则如勿生。” 《墨子‧贵义》:“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四》:“如,犹宜也。

言子宜劝我为义也。” 《大戴礼记‧保傅》:“不习为吏,如视己事。”

9.不如。 《公羊传‧隐公元年》:“母欲立之,己杀之,如毋与而已矣。”

何休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10.犹乃,是。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唐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初如遣宦情,终乃最郡课。”11.农历二月的别称。

《尔雅‧释天》:“二月为如。”12.表示举例。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为语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类是也。” 清龚自珍《通明观科判》:“下根觉大觉,又为三,如左。”

13.通“汝”。尔,你。

《书‧洛诰》:“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 王国维《观堂集林‧洛诰解》:“如,而也;而,汝也。”

宋文天祥《感伤》诗:“各任如曹命,那知吾辈心。”14.通“挐”。

交错。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田田相如,鐇钁株林。”

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后汉书》:“如,读为纷挐之挐,田田相如,犹今人言犬牙相错也。 扬雄《豫州箴》曰:‘田田相挐,庐庐相距’,是其证。”

15.副词。将要。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犹将也……言忧喜各因其事,若有喜而忧,则亦将有忧而喜乎?”16.副词。犹乃,这才,然后。

《大戴礼记‧少间》:“臣之言未尽,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犹乃也……言请俟臣之言尽,君乃裁之也。”

17.介词。於。

《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宋赵彦端《谒金门》词:“休相忆,明日远如今日。”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小如员外三四十岁。” 元赵显宏《一枝花‧行乐》套曲:“醉醺醺过如李白,乐醄醄胜似陶潜。”

18.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诗‧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资治通鉴‧汉元帝永光五年》:“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19.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而;就。

《诗‧小雅‧车攻》:“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破,而破也。”

《韩非子‧五蠹》:“民之故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 汉桓宽《盐铁论‧世务》:“见利如前,乘便而起。”

20.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至於;却。 《书‧舜典》:“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

孔传:“玉帛、生、死所以为贽以见之。器谓圭璧,如五器,礼终则还之。”

《荀子‧儒效》:“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21.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仪礼‧乡饮酒礼》:“公如大夫入。”22.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或者。

《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朱熹集注:“如,犹或也。”

《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予秦地如毋予,孰吉?”23.形容词后缀。

犹然。 《易‧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孔颖达疏:“如,是语辞也。” 王引之《经。

3. 文言文中“以”字作连词和作介词都有因为的意思,怎么区别如:赵王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你所提的问题学术界并无一个简易的区分方法.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别:“以”作介词,它后面总要跟名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作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是谓词性成分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手段和目的关系 “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如: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2)原因和结果关系 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 例如: 象有齿以焚其身.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 例如: 余折以御.我折断它继续驾车.(左传·鞌之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当于连词“而”. 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射:猜谜语.(荀子·解蔽)5)偏正关系 “以”字前项用作状语修饰后项.“以”或不译,或可译为“地”“着”等. 例如: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如果天假我年,或五年,或十年,沉潜于大《易》之中,那么我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 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表示较抽象的行为动作,相当于“用”.《说文》:“以,用也.”“以”作动词根据上下文还可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论语·八佾》 ②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③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后来,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虚化而多充当介词、连词等使用. “以”作连词,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4.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致”.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⑤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袁枚《祭妹文》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有多种关系.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

4. “以”作为连词,用古文举例

“以”作为连词1.为。

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

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

——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

(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智叟无以应。

——《列子·汤问》除此之外 还可以做介词 参考如下: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5. 文言文中“以”字作连词和作介词都有因为的意思,怎么区别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你所提的问题学术界并无一个简易的区分方法。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别:“以”作介词,它后面总要跟名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作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是谓词性成分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手段和目的关系 “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如: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2)原因和结果关系 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

例如: 象有齿以焚其身.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

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

例如: 余折以御。我折断它继续驾车。(左传·鞌之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当于连词“而”。

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射:猜谜语。(荀子·解蔽)

5)偏正关系 “以”字前项用作状语修饰后项。“以”或不译,或可译为“地”“着”等。

例如: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如果天假我年,或五年,或十年,沉潜于大《易》之中,那么我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

6.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7. 用“以”做连词的文言文

以作连词时有以下意义和文言文:1、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2、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

——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3、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4、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

(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5、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