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动画与世界动漫的区别

希望大家可以提供多一些的资料给我,谢谢了!

第1个回答  2014-01-10
自迈入21世纪以来,围绕技术与内容两大核心产生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推崇,其中最火的当属互联网产业。但近年来,动漫产业却日益崭露头角,成为最具潜质的“明星股”。从美国到日本,从英国到韩国,从法国到新加坡,全球动漫业风潮似洪水般袭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风向标也顺势而为。到目前为止,20多家动漫产业基地遍布国内20个省市。

百年动漫 辉煌的历程

细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动漫产业与当今的新兴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这个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拥有百年的历史。

纵观世界动漫产业发展的历程,美国动漫业的发展颇具代表性,可以简单归纳为五个阶段。美国1907年推出第一部动画片,吹响了动漫产业起步的号角。该时期的动画多为5分钟左右的短片,制作较为粗糙,但在此期间实现了黑白动画向彩色动画,无声动画向有声动画的过渡;1928年沃尔特·迪斯尼推出世界第一部有声卡通《汽船威利号》引发了第二阶段,在该阶段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白雪公主》,片长达74分钟,成为美国动画片史无前例的创举,继而推出了一系列动画长片;第三阶段:在这段时期,迪斯尼公司几乎每年都推出一部经典动画片,如《仙履奇缘》、《爱丽斯梦游仙境》、《小姐与流氓》、《睡美人》等等。其他的动画制作公司在迪斯尼公司的排挤之下纷纷关门停业,成就了迪斯尼公司动画电影业霸主的地位;第四阶段:1967~1988年是美国动画电影的蛰伏时期,但电视动画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电视系列片,如《猫和老鼠》,然而整个20世纪80年代只有数部动画片,质量也平平;第五阶段: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各个大制片公司(如disney、DreamWorks SKG、Warner Brothers(WB)、Sony Picture Entertainment、Fox Entertainment Group、Paramount Pictures、Lucasfilm、Universal Studio、MGM/UA等)纷纷涉足动画界,使这一时期的美国动画异彩纷呈。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全球动漫产业的高速发展。

回首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动漫产业在起步阶段与世界其他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几乎是并驾齐驱。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动画片《大闹画室》发行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仅比迪斯尼的《汽船威利号》晚推出两年,时至今日,已拥有八十余年的历史。而中国漫画的发轫期则更加久远,可追溯到1911年前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漫画《射猪斩羊图》到今天也已拥有百余年的历史。记者从零星资料收集中国动漫产业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用跌宕起伏形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恰如其分。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动漫产业应该视为亮点。其中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中国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轰动了整个世界,让全世界的动漫业人士为之震惊;而一部众所周知的《大闹天宫》更是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独特风采。这一时期,中国动漫界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没头脑和不高兴》、《牧笛》、《骄傲的将军》等。但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动漫产业步入了一个低迷期,直到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动漫产业才逐渐有所复苏,《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天书奇谭》也成为那一时代耳熟能详的珍贵记忆。

民族文化 不可丢弃的灵魂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转动,世界动漫史上每一部成功的动画影片,都深深地刻有时代的痕迹,而经久不衰的作品往往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如今,在中国,提起动漫作品,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的是《米老鼠》、《唐老鸭》、《机器猫》、《七龙珠》、《花木兰》等动漫作品,中国的《西游记》借鉴了《七龙珠》中孙悟空的设计灵感,颇具中国文化神韵的《花木兰》被演绎成西方人眼中的奇谈。诚然,在当今世界大同的时代里,文化在不断地互相吸纳与交融,这虽然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但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侵蚀,是在无形中对民族文化的侵蚀。

任何一种文化侵蚀行为的背后都是经济扩张的需要。近几年,全球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动漫产业。例如,在英国,本土的数字娱乐产业已是该国的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9%;在日本,动漫产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仅列次席,远远高于其他产品产值;在韩国,动漫产业产值几乎占了全球动漫产值的三分之一,已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而中国动漫产业的产值只占世界动漫产值的百分之一,国土面积不及中国一个省的韩国,动漫产业产值竟然是我国动漫产业产值的三十倍。

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大力推动我国的动漫产业良性发展。

作为全球最活跃的市场和全球最具潜力的经济中心之一,动漫产业在中国无疑拥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来自“中国动漫游戏人才高峰论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18岁以下的动漫爱好者就有4500万之多。市场决定了资本的流向,国内外大量资本的进入,让从事中国动漫产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到2006年底,通过工商部门注册的全国动漫相关企业已达5400多家,而2006年中国动漫产业总规模达6.3亿美元。繁荣的背后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无奈,根据中国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举办的“2007中国动漫游戏人才高峰论坛”的数据统计,海外产品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九成,本土原创产品仅占一成左右。中国动漫产业继服装产业后,再一次成为了全球动漫厂商的“加工车间”。如果将动漫产业视同为传统产业来分析,在有资本、有市场、有原料、甚至有人才的情况下,为何在一个火热的产业中,我们又成为了加工者而不是主导者?

动漫培训 任重道远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了一些企业,试图寻找到答案。在业内做大量二维动画的“申禾文化传播”的美术总监贺老师认为,资本市场的耐心与作坊制的格局阻碍了中国动漫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导致作坊制的原因在于人才。他强调,动画是一门综合技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虽然全国约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在校学生近46.6万人,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的学院派风格不能商业化,学校培育的人才并不实用的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政府大力扶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人才缺乏实用性就无法创造更大的价值。让企业来承担更多的培育人才的重任似乎对产业的推动是杯水车薪,而且不同企业培育人的标准也不相同。国内动漫业的知名编剧黄金女士也认为,目前国内动漫人才是阻碍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她强调,现在动漫人才的培育缺乏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企业定的,应该是第三方根据企业的需求而定。动漫人才是综合性人才,学校培育的是基础,但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有个第三方,这个第三方承载的任务就是技能的深化培训与标准的制定,从而让人才更实用。逸品天呈工作室的王总似乎对人才评定得更为直接,他认为人才的评定标准应该是政府主导,集中在政府的技术管理部门,强调的是专业技能培训。他强调,任何产业的繁荣对于国家都是有利的,人才的培育要有定位,要有主导,这不仅仅是市场的简单行为,人才的储备对于国家也是有利的。

在整个走访中,我们最大的发现是中国动漫人才已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最大的收获则来自于信息产业部的电子人才交流中心得到的信息。中心的副主任王希征在说到中国动漫人才评定体系缺乏的现状时,强调由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时机落后于日美两国,无论是人才培育体系,还是市场运作体系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动漫人才的培育是随着市场而来,是一个边学边做的过程。但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升温,特别是近一年来,我国的动漫发展态势良好,信息产业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经过近一年的调研与摸索,论证与研讨,一个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切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特色,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认证培训体系已在中心悄然建立。

据王希征介绍,这套体系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结合中国传统教育方式,融合中国动漫企业用人的特色,定位于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育而孵化的体系,配套而来的是《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证书》。这里,王希征认为,动漫作为艺术与技术的集合,在艺术方面的标准难以统一,艺术商业化是完全依靠市场的考核,但作为技术层面,应该是有技能标准的。虽然中心推出的认证培训体系的标准是以技术为核心,但是在技术的认证过程中,培训体系是以艺术在技术中的应用与展现为主导的,可以强化动漫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中心区别于以往的认证,《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证书》将采取全国通用、网上同一编号等级管理和网上查询的管理办法。特别是持有《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证书》认证考试的动漫从业人员的信息,将自动纳入中国IT人才网的专业人才数据库,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前景。

现在,中国发展动漫产业,目标是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未来的全球文化创意盛宴中理应有中国的一把交椅。放眼国内,从文化素材、市场规模、资本的注入以及人才的培育,都在有条不紊地默默精进,而其中人才是创意产业的重中之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主导与企业的参与下,人才资源的提升必然会大力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如果各方能够协力共推,中国必将重新占据世界动漫产业的主流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