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兴衰,你认识的中医可不是以前的中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9
中医由来已久,已经有超过五千年的 历史 了。而中医的“药”“医”“针灸”哪个先出来的无从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用药之道始于神农,《神农本草经》其言语精练,记载的也都是精髓,相比如今世人皆知的《本草纲目》可以是胜了十万八千里。《本草纲目》作为医学著作实在不过好。如果作为博物学著作还是有很高地位的。但如今世人本末倒置,用药理论以《本草纲目》为主这就错了。所以也造成了当代中医治病疗效不明显(甚至治不了病)的一个因素。

在上古时期,人们生病都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吃药,吃的都是单味药。虽说单味药疗效很好但单味药不容易把控。所以在商朝时,由一个厨子创出方剂,将药材搭配好一起煎煮。这个厨子就是伊尹,也是中医汤剂的鼻祖。他著了一本书《汤液经法》,经方由此诞生。

中医理论体系在远古早已完整《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难经》,方剂体系也已经完整《汤液经法》,唯独缺了正式的辨证依据来指导如何使用经方。正因缺少正式的辨证依据,所以当时的先人用方也是像无头苍蝇一样,能正确使用经方的人少之又少。

至东汉时期,河南的南阳,一位名医现世,张机,张仲景!仲景先师用《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的六经辨证统领经方,开创六经辩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自此使用经方有了法度,中医开始向繁荣发展。后世亦将善用经方的医家归为经方派。但到现在,经方派几乎灭绝了,这又是后话了。

仲景先师之后,名医代出!皇甫谧、孙思邈、葛洪、郑钦安、陈士铎、唐容川、傅青主、李时珍……当然还有一个古今全才且中医还是自学成才的——徐灵胎(徐灵胎不仅对中医造诣很高,还有经学、音乐、水土等等方面均有造诣)。

而中医传承自宋以来开始落寞了,一直被误解。人们开始认为中医就得慢慢来,所以中医是慢郎中这个帽子就扣下了,这个主流一直到了现在,至今仍未变过。

到了明朝,更厉害了!李时珍的错误言论,让中医落入深渊。重大错误言论就是“古之一两约今一钱”,我不知道他这句话是哪里考究出来的。从此用药轻盈(不痛不痒),更像蜻蜓点水一般。李时珍还让细辛蒙了大冤。据本草文献,“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陈说:“(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然李时珍将半钱匕改为一钱,但这又如何呢?何况细辛为辛香之药,岂能闭气???正因为他在收录时并未参考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随便引说,亦不斟酌思量,可见其著书只是不够严谨,让细辛蒙冤!!每次我开药开到细辛就会生气,因为药方里开15克细辛,药房都不让拿。没办法只能三克三克去开,再合到一起去。每次遇到开细辛,我都忍不住骂骂李时珍。

何况李时珍的错误不仅这些,李时珍与叶天士将中医误导了,更有“南方无伤寒”这种谬论!被误导后的中医便称为温病派。在文革当中,经方派又被斗出去了,所以中国大陆基本上只剩下温病派。所以如今现代中医用药以《本草纲目》为主,辨证以温病派理论为主,故无法有效治病,特别是对顽病(如癌症,心脏病,结石等等),杂病,还有急病(突发的需要立即抢救的疾病)束手无策。因此多数人认为中医治不了病,开始有病就找西医,现代中医也开始自卑,开始胡乱变革,搞什么中医现代化(无非就是西医化),用西医的仪器检查,看西医报告单开药方。所以现代中医更加落莫了,中医的用药理论是与西医完全分开的,还有的认真去研究中药的成分。这些基本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中医好多理论是当前的科学技术无法探究的。

还请那些如今还拿着西医报告单开药的中医们,不如好好翻开中医经典,好好研究一番。传统中医治病绝对不慢,只是我们后人没传承好罢了。现在的中医和古代的中医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差别了。中医的发展史就像一个抛物线似的。现代中医治病的疗效就像在远古时代先人在 探索 中医时,乱治病人的疗效一样。但不同的是先人一直睁着眼睛在努力 探索 ,而后人是闭着眼睛或视经典如不见,一直在走下坡路,而自己还傻傻以为这是进步。真可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