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百花》之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1994年,在洛阳二师上师范时,第一次听到《小百花》。《小百花》杂志社就在二师一附小校内,也算是从校刊发展起来的。因杂志内容多为小学生作文,读者也以小学生为主,当时印象并不太深,只隐隐记得是小小的、薄薄的一本,内容已全然模糊……在当时那个年代,只觉得城市里的孩子真幸福,可以在书上看到自己写的文字。

1998年,是我毕业后到司马小学任教的第一年,当时教的也是四年级。当年学校组织参加了一个《小百花》的征文活动,我班学生许丹丹的作文《跪灯》因选材新颖被刊登在新一期的《小百花》杂志上。也正是有了这一次《小百花》搭建的舞台,让我知道了原来我们农村的孩子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

今年,所教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编排有“综合性学习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学习、积累并仿写现代诗歌。说实话,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在以往的考试中基本不作为考点,所以,依据“考什么教什么”的原则,老师们也不会在这方面下很大的劲儿。也许是受自己从小对诗歌的喜爱所影响,从一开始,我就为“诗歌”订了一个学期的计划(学习了解、积累摘抄、办手抄报、诗歌朗诵、诗歌创作)。诗歌创作是最终目标,也是贯穿整个学期的一项学习任务。孩子们依兴趣有感而发,随性而写,我只负责收集整理,表扬鼓励……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竟也有满满的收获和惊喜!

幸而又有同事宋姐的搭桥推荐,《小百花》杂志居然为我们班的孩子们出了一期诗集专刊!

“无心插柳柳成荫”,二十多年里,与《小百花》之缘见证了我教学成长的历程。也让我再一次想起那句话——“让教育多一些坚持,少一些功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