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读书笔记——刘禹锡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读潘向黎的这本书,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要想知道作者有多喜欢一位古诗人只要看她写这个诗人的文章篇数,全书中,关于杜甫、李商隐、李白的诗文及引述最多,随便翻几页,这些诗人的名字就会跳出来。

前几日去到广东连州,一下子就想到了刘禹锡。回来继续看书,书中关于刘禹锡的文章居然有4篇,分别是《分别不足当其一叹》,写刘禹锡的金陵咏史怀古诗;《月明竹叶最高枝》写刘禹锡被贬夔州时作的竹枝词;《旷达之人,英迈之气》,写刘禹锡的个性与气质;《如此才识,何必老杜?》,把刘禹锡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而且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历代对刘禹锡的诗作都称诵不绝,很多诗句朗朗上口,现在依然是流传广泛的金句,比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当然,还有他那个名气大得不要不要的《陋室铭》,至今仍是很多人书房里的招牌字画。

话说,当年刘禹锡因为永贞革新被贬,好不容易遇赦回到长安,却又因游玄都观看花之后写了一首诗获罪:

“紫阳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题为《元和十一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写得确实好,语意双关,因而很快在京城就传开了,有心之人就去告了御状,说他语涉讥讽,于是再度被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而且,还殃及永贞革新的同党柳宗元等一起被贬。此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古人讲究孝道,刘禹锡不能撇下母亲,只能带着母亲一同赴任,山高路远,道阻且艰。最后因为裴度求情,柳宗元的仗义上书要求与他对换,才改贬连州。

在连州的时候,我没有带这本书出行,一路都是想着刘禹锡当时是走哪条路去的连州,在连州又游历了哪些地方。只记得当时刘禹锡和柳宗元一同外放,从京城出发,扶老携幼,沿湘江上溯至衡阳常宁,两位诗人渡口道别,柳宗元继续向西南谪赴柳州,刘禹锡则一路向南谪赴连州。柳宗元赋诗一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李商隐闻罢,也是感慨万千,和诗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渐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柳宗元听完,又作一首《重别梦得》,李商隐又回赠一首《重答柳柳州》,柳宗元再作一首《三赠》,李商隐马上又回赠《答柳子厚》,感觉这两人分别的仪式好长,一赠二赠三赠,光是作诗都大半天了。

刘禹锡过了桂阳,翻过骑田岭、香花岭,经过临武县,最终到达连州(当时属于湖南)。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四年多的时间,对连州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就是说,连州的风气是韩愈(当时因关中大旱,上书朝庭请免赋税被贬清远的阳山县)和刘禹锡改变的。刘禹锡在连州推进文化教育,连州因而成为“科举甲通省”。就是说,在刘禹锡的努力下,连州的科举考试全省第一!

刘禹锡在连州时曾作过《海阳十咏》,可惜现在海阳湖都已经被填掉了,只有一个刘禹锡纪念馆,而且是在一所中学校园内,没错,就是在连州中学校园里面。

刘禹锡后来又离开连州,先后调任夔州、和州,于宝历二年回洛阳待诏,重新回到朝庭,最后官至尚书,算是不错的归宿了。这次回去之后,他又游览了一次玄都观,写下了著名的续篇《再游玄都观》:

“百亩中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不过,这次他学聪明了,为了怕再次惹祸,他特意在诗前加了一段小序: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改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