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19
第一章第二节: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1.核心的意蕴:基础性,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唯有坚守基础性,我们的教育才不至于偏离轨道,走向或唯智、或唯才或唯考.......进而出现“抢跑教育”。生长性,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的种子,被称为素养的DNA,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的教学、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共同性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关键性,一是说,这些素养本身是关键的。二是说这些素养形成的时间是关键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形成了。
2.核心素养的内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能力:我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能力有三个特点能力是剩下来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和素质。能力是带得走的东西。如果知识是一棵大树的树叶那么能力,就是树根有了能力就有了,更能随时生长出知识。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中国小学教育是知识的贪婪贵,美国教育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
学生的关键能力: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表达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必备品格:就是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和关键性特征的品格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是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有了自律就遏制了恶的源头,有了尊重就有了善的开端,有了认真就有了进步的动力,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品格,其他良好的品格都是基于他们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
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内涵:文化基础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所包括的人文底蕴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等基本要点。自主发展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所包括的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健康生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社会参与是人的本质属性。所包括的责任担当,具体有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实践创新,有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第一单元第三节:学科核心素养
1.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2.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人本性等特点。提炼时必须体现四个原则:反映学科本质和教育价值,内涵清晰,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有积极意义。
3.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第一单元第四节: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1.三维目标是对“双基”的继承和超越。是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相互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2.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
3.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知识是学校教育活动得以开展了一个“阿基米德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但教学绝不止于知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人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也就是说教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
学科知识知识,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化学学科可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观察表象、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具体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原生态问题得到建构和升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我们要强调两点:第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映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从而使之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第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有终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