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观——中外教育简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一、教育目的
1.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朱熹很重视人的心理因素,认为不同性格的人各有优缺点,比如“谨密者多退避”、“俊快者多粗疏”,应当各自“损那有余,免其不足”,应注意弥补自己的心理弱点,才能成为人才。他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
①心胸开阔。他说“今日人才,须是得个有见识,又有度量人,便容受得今日人才,将来截长补短使。”其实这也是现代人才心理品质的重要内容。
②锐意进取。朱熹说:“谨厚者虽是好人,无益于事,故有取于狂涓。然中道者各堕于一偏。中道之人,有狂者之志,而所为精密。有涓者之节,又不至于过激。此极难得。”

二、关于教育内容
1.教授有用的学问。朱熹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还包括技能的养成。他反对科举考试,认为“科举累人不浅,人多为所夺”。主张学习有用的学问,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课程,他说:“若论为学,修己治人,有多少事。至如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军旅、刑法皆是着实有用之事业,…··…”让学者博览群籍,这种教育思想对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与理智眼界,有良好的影响。

三、关于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朱熹继承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并进行了发挥。认为教师要遵循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具有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实施有个性化的教育。

当依据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因此他说教育就是“各因其所长而教之也。”其次,他认为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主张设立小学和大学两类学校,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小学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和行为,大学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或对象的抽象原理。他认为小学阶段是8到15岁的孩子,他们记忆力好、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但理解能力差,这时应注重于行事的教育。如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诗、书、礼。15岁以后的内容是明德、新民、止至善等这些理论性较强的学习。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师友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开始时,指示研究方法和制定计划,在学习结束时,指正或批评其学习、研究的结果。他还说:“指引者,师之功也。”教师的作用是引路、解疑,事事要学生“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某只是作得引路人,作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商量而已。”因此教师必须有启发诱导的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

4.立志
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5)存养
“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

(6)力行。

(注:综合改编自《论朱熹的教育观》作者易平 河北师范大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