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魅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润物细无声---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魅力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书中提到教育要有“儿童视角”,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李镇西老师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一封信》中体现的教育智慧,这是一堂学生讨论“爱情”的语文课,是李老师针对学生的心灵需求而私人定制的一堂课,李镇西老师采用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接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节典型示范课,从中学到很多。

一、阅历使人充满魅力

    课文选定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因为李老师和课文中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有过交往,他执教这一课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阅历决定了一个教师教育视野的高度和宽广度。一个拥有大格局、大人格的老师教育出的学生一定会是懂得爱、理解和包容的。而这些品质,会令孩子们一生都受益。教师的魅力,首先来自于阅历和人格。

    李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一定是基于对生活的思考之上的,才能在恰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抛出关键问题,让整节课进行的行云流水,在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讨论中,思想之水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了后面的环节中。

    经验丰富的李老师并未把这篇文章局限在爱情层面,在同学们畅所欲言对爱情的理解后,李老师谈了一下他的体会,“人类自己创造的东西是不可战胜的”精神的东西是不可战胜的,爱情是不可战胜的,用时间、用死亡,都没有战胜它;由此我就想到,不光是爱情,所有精神都是不可战胜的---理想、信念...”

    丰厚的阅历使他在课堂上有一种淡定和从容,再给同学们朗读与苏霍姆林斯卡娅的往来信件时,同学们更增加了对老师的崇敬以及对这篇课文的信服。我不禁想,当我站在讲台上,我的学生作何感想?他们是否也能被我吸引,我是否也能将他们引入更广阔的知识海洋遨游?我的话语,是否可以令他们字字入心?一位教师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又如何做一位有魅力的教师?

二、自信的人善于自我调侃

    自我调侃是将自己的不足甚至缺陷拿来放大,但是实际是一种生活的情趣与智慧。在这堂课的开始,李老师和同学们闲聊了几句,问问孩子们第一次见他有什么感受,有孩子回应“很慈祥!”“身材魁梧!”,如果是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外表评价的人,会很容易陷入窘境,回答得不好还会惹来尴尬的气氛,而他反应到“这是形容老爷爷的话”、还抚摸一下自己回答“你实际说我很胖”引申发挥,很自然的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在课堂的结尾部分,李老师将文章解读的很深刻,深情的对孩子们说我们今天在这儿上这堂课,它会成为历史。再过10年、20年、30年,你们长大以后会想到,当你们谈恋爱的时候,当你们成为爸爸妈妈的时候,会想到:哦,在那一年,有个李老师给我们上过一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这时教室一片安静,同学们都遨游在各自的遐想中,但李老师并不想这堂课结束的如此严肃,于是调侃一句:“当然,这个李老师现在已经死了好多年了”,孩子们笑了,李老师继续说道,“然而我相信,人类的一些品质、精神、灵魂会永远延续下去!” 多么幽默又令人深刻的课堂结尾,这是属于李老师专属的语言智慧,懂得自我调侃的人往往更自信,更容易让人产生与之交流的欲望,这种适时的自我调侃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放低自我姿态,也恰当了营造课堂气氛,推动教学进度,这样的人一定深知生活哲学育人智慧,必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对学生充满热爱与关注。

三、私人定制的课堂受人欢迎

李老师认为,真正的尊重学生应该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这里的“学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到那一节课上坐着的几十个孩子,真正的备课要针对孩子的心灵需求而设计,而不能拿一份“精心打造”的教案“以不变应万变”。李老师的原则是针对特定的学生上特定的课,课前的备课都是针对这一个班的学生,李老师提前给了孩子们一封信,叙述语气平和,将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与要求娓娓道来,还未曾谋面就让学生对这位老师充满亲切感和兴趣,几天后,李老师将总共两万多字的回信一一看完,上课的思路便是这样碰撞出来的。

私人定制的课堂即关注学情,初中生对爱情的理解是浅显懵懂但又充满好奇的,但是李老师在这堂课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所生成的观点也是令人惊讶的,比如有个男孩是这样理解喜欢和爱的:“我认为喜欢包含在爱情里面,喜欢是一种直觉,从一个动作到一个人的性格,甚至说外表,都可以让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但是爱情是需要经过考验的,比如时间,需要你的忠诚,需要你去追念。爱情应该包含喜欢,但喜欢不代表爱。”有个女孩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因为人类是高级动物,可能人生来就有一种孤独感,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个体...而动物的最终目的是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为了生存而生存,没有感情的需要,而人类需要两个人互相扶持,互相走下去,才能走完这孤独的一生。”多么深刻又富有哲理的见解,李老师自然而然的往下推进,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另外一封信里的一句话:”人的爱情应当不仅美好、诚实的、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智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信服”。王荣生教授评价李老师的课这样说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之所以成为好的语文老师,是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真切收获的,他希望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促成学生的收获。在这堂课里,学生通过老师的教学,他课前所理解的、感受的,在课中能不断的往前推进,往前延展。

私人订制的关键词在人,关注每一个人,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生命是李老师课堂显著的特点,在征求了每一个同学对于上课方式的建议后,还有两个同学提出用表演和朗读的方式,李老师在课上而是用充分的理由对这两名同学解释,表演需要排练,而当天时间有限是来不及排练的,朗诵也很不错,但是如果是在平时还是能够采取的。李老师并没有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生硬的让这两位同学接受,以理服人,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

四、会反思的教师才会进步

李老师的课堂上一直强调让学生思考,而作为老师在上完这堂课后也未曾停止思考。在书中,李老师提到如下感受,“本来我是想让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这句话的,这句话很有研讨的空间,但我已经感觉时间不够了,所以不得不自己直接解释”,“就这样,我几句话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当一个很好的让学生思考与研讨的机会便没有了。这里明显有些急促。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一”,“其实这封信我读得并不好。我心里有点担心时间不够,所以语速较快,影响了这封信本身的感染力。如果我读的从容一些,舒缓一些,自然会让孩子一边听一边思考,那效果会非常好。”而且李老师重新翻看这堂课的课堂实录,他对自己这堂课评价总结为“四满意”与“四遗憾”。不一一赘述,字里行间,体会到的是对学生学习、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的细心关注和精益求精,李镇西老师在当时已经是名师,但还是不断深入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这种谦逊的精神和不断反思的品质才能让李老师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读完这本书,深刻体会到,若生命中邂逅一位李镇西老师这样的长者、老师,实在幸运。一位教师的魅力根源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他对生命的思考,来自于他对自己的质疑,来自于他孜孜不懈的人生追求。这也是年轻教师们不断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