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对比文言文-百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 求八年级《马说》的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案: 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3.⑴跟从(跟) 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

(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2. 马说和获麟解做对比文言文答案

麒麟,是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获麟解》,是作者韩愈通过以麒麟自喻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篇文章。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译文

麒麟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诗经》咏颂它,《春秋》里记载着它,它还出现在众多的杂记、传记之类的书中。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

但是麒麟虽然是吉祥的象征,但是不能养在家里,天下也不常见。麒麟的外形也不为人所辨识,(它的外形)不像马、狗、猪、豺、狼、麋、鹿。既然这样,虽然有麒麟出现在人间,一般人也不知道这是麒麟。看到它的角,就以为它是牛;看到它鬣毛,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它像狗、猪、豺狼、麋鹿,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不能辨识麒麟,则看见麒麟的时候,说它是不祥之物也可以。

虽然,麒麟出现之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圣人就一定能够辨识麒麟。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

有人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注重的是德行而不是外表。如果麒麟出现在圣人不在的时候,那么麒麟不被人所知道,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例题:《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006年云南省课改区中考题) 这一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个原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3. 《马说》和《陋室铭》比较阅读

3、写作手法: 《马说》:托物寓意 《陋室铭》:托物言志 4、作者的情感或追求:(抓关键词) 《马说》: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情以及对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鞭挞。

《陋室铭》:表达诗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豁达胸襟。 5、断句练习:(只划一处)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原文填空 第一组:空前绝后式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栎之间 ) 2)(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6)(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第二组:理解性填空 1)表现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用排比句写出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陋室铭》中统领全文的句子(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表现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8)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9)文中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第三组:应用型填空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栎之间 。 3)谈到平凡中见伟大,人们常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令我们想起《陋室铭》中的: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国庆长假让人们暂时摆脱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这种欣喜之情可以用《陋室铭》中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来表达。

7、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露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饲养 3)其真无马邪 其,同“岂”,难道 8、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3)有仙则名 4)斯是陋室 9、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何陋之有 9、“说”和“铭”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的含文体标志的文言文题目:序,记,赋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傲岸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作者有点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13、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21世纪的社会,人才济济,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 14、积累有关“马”的成语和诗词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5. 《马说》文言文

《马说》翻译如下: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是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6. 马说(文言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