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路的历史溯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德占青岛之后,在俾斯麦山(青岛山)建炮台,在山南建俾斯麦兵营;在毛奇山(贮水山)也建有炮台,在山东建毛奇兵营。两山之间建了军火仓库和军用物资仓库,由大港火车站修了一条铁路经今天的乐陵路、大连路连接这两个仓库。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拆除了铁路,修了一条马路叫大连路,它的东端是一个陡坡通往登州路。原军火库旧址建了警察宿舍,全是平房;原物资仓库建为一所小学叫黄台路小学。这所小学新建了二层楼校舍,楼下及平房是教室,楼上是校长室和办公室。学校有很大的田径场、球场,体育运动成绩很好,多次在全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足球赛中夺得冠军。
该校第一任校长是崔登贵。1936年黄台路小学的中国学生与日本小学生打架,日本领事馆以势压人,向“市政府”提出抗议,软弱的国民党青岛市当局屈服,竟然将崔登贵校长撤职,由王福全继任校长。
王福全就是著名诗人王亚平,他与另外一名诗人袁勃一同于1934年来青岛,在这所学校任国文教师。王亚平出任校长后,编辑、出版了《黄小月刊》,发表师生的作品,在学校里组织剧团,编剧、演出了歌剧《红儿历险记》,以隐喻手法歌颂红军的长征。
1930年,中共中央文委组织了全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全国“左联”又组织了中国诗歌会,王亚平是发起人之一。他来青岛以后组织了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成员有袁勃、沈旭等人,黄台路小学的校长办公室是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的活动地点。王亚平在青岛期间写的诗结集出版,题名《都市的冬》,这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其中,以小青岛为背景的诗作《灯塔守者》和以汇泉炮台为背景的诗作《一锅牛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诗作。
在《都市的冬》一诗中他写道:
“……褪色的幌子,垂在门前,
警察的脸缩进了皮大衣领,
布告牌上模糊的字迹:
整理市政,恢复繁荣。
残雪还没有融完,
冷,马路上冷清清地,
枝叶在秃枝上颤抖,
低诉着,来了,都市的冬。”
这首诗是真实的写照,从有关资料看,这一年“青岛大小商铺,陆续倒闭者,至一千六百余家之多。且倒闭原因,十九由于收入不敷支出,资本倾尽,无法维持,不能不关门而去”。
沈旭在青岛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死亡线》,袁勃也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真理之歌》。黄台路小学这座小楼堪称20世纪30年代青岛诗歌的摇篮。
1937年,王亚平、袁勃离开了这所学校。解放后王亚平任北京市文联秘书处,袁勃任云南省委宣传部长。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校舍进行了扩建,兴亚院青岛出张所向黄台路小学派了两名“顾问”,是实际上的学校领导。抗战胜利后,党的地下工作者马绪登任该校训育主任。
青岛解放后,在安东路(丹东路)建了一处小学校舍,黄台路小学迁去,改称安东路(丹东路)小学,而原有校址作为了青岛十三中。1986年,利用校舍一部分土地建了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校舍。“电大”初在湖北路,迁到黄台路后招收在校就读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
附近大连路上解放以来是居民区,自来水公司等在这里建了宿舍,大连路以南的小山,俗称“大连山”,大连山依山建了民居,大连路也依山建了支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