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羊山镇的社会事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宿羊山镇拥有中小学20所,在校学生15000人,教职园工1200人,其中,省级重点中学1所,中心中学2所,中心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1所。全镇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达90%,中小学入学率达100%,2013年宿羊山高级中学本科上级人数达65人,位居邳州市农村中学第一名。
省重点中学宿羊山高级中学创建于1938年,原为县立宿羊山中学,通过改建扩建,1997年通过验收被江苏批准为省重点高中。现有教学班级54个,在校学生4000名,教职工248人。宿羊山高级中学,连续五年会考合格率、优秀率、高考上线率,位居邳州市前列。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德育学校”、“淮海经济区十佳学校”、“徐州市安全文明示范校”、“徐州市双文明单位”、“邳州市名校”、“邳州市花园学校”。2008年,宿羊山高中上上本科线增幅达30%,居徐州市第一。 据传很久以前在宿羊山境内正中制高点上曾建有一座古刹,名日“清凉寺”。
清凉寺坐落于宿羊山老街的最高点,即被人们称为“上庙台子”的地方。它初建于元至正之时(公元1341年),重修于明天启之年(公元1621年),至今已有662年的历史。  清凉寺占地约9900平方米,有古建筑100余间,鼎盛时期有住持生僧200多人。它北依宿羊山脉西段山峰,东西南诸方,均是平川之地。  清凉寺的建筑以青石垫基,上面是一色的灰砖瓦木结构。它的建筑布局是沿中间一条中轴线,分三道院落构建殿堂。北殿是天王殿,十八尊者殿,中殿是佛祖殿,前殿是圣帝殿、马王殿(关羽的两匹马)。最前面是五间门面,正门上横书“清凉寺”三个大字。三道院落的东西两侧各有厢房陪衬。  清凉寺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沧桑,有记载的只有明朝天启年间重修过一次。住持生僧在日伪统治时期被赶出庙宇。它曾作过国民党邳县第十五区区公所。解放后,我人民政府把它作为宿羊山乡粮食管理所。1978年粮管所迁址,清凉寺所占地皮被分给私人建房,地上所有建筑全被拆除,从此清凉寺不复存在。 古镇宿羊山原建有瑞香寺,始建于元天顺年间(公元1328年),清嘉庆年间(公元1769年)重修,是邳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邳县县志补》中记载“元时建,苍松翠柏,绕庙三面,庙东南有黄楝一株,数百年物也。”瑞香寺建在宿羊山主峰大武山西坡脚下,林木葱郁的三山相叩的谷底之中,坐北朝南,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富丽堂皇,古色古香,蔚为壮观。门临一泓清池,规模颇大,清朝光绪年间,香火鼎盛,僧众多达百人。这座始建于元朝天顺年间的寺庙,相传是镇江金山寺有一高僧从西北方追赶一只凤凰到此,这只凤凰飞至宿羊山后,悄然落在主峰武山脚下。“凤凰不落无宝之地”,高僧看到这里林涛起伏,野花满坡,瑞气缭绕,透着灵秀,如入仙境,于是便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寺庙,名日“瑞香寺”。可惜,这座晨钟暮鼓、古木参天、兴旺非凡的数百年古刹,于“文革”时被破坏的荡然无存,那棵数百年“物也”的黄楝连同数株合抱古银杏,也被连根伐除。
瑞香寺各主建筑中均塑有神像,并且所有神像都是用优质木雕刻而成,为其它庙宇所不及。瑞香寺有庙地45顷,庙周围所有山地均为其所有,另有上合庄子18顷,下合庄子18顷。鼎盛时期有住持生僧千余人,饮食起居,修经练功,均以钟为号。晨钟暮鼓,经声有韵,香烟弥漫,盛况空前。  瑞香寺门前有刻文石碑两块,石狮一对,银杏树三棵,东南角有黄楝一株,月牙井一口。东西北三面山坡植有松柏万株,且松柏林中建有僧塔5座,僧冢数百。瑞香寺历经五次破坏,被夷为平地,从公元1976年起不复存在。 位于宿羊山镇大武山角下,还有一个名胜古迹“双眼井”,这座“双眼井”,是人工用青石砌制而成,据传有千年历史,一井两口,故名“双眼井”,此井四季清澈透明,井水甘甜爽口,据说,凡是饮用此井水的人们,从不腹泻,这便是“双眼井”的传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