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特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公园生态环境优美。汉江、南北二河三水环绕、荷塘飘香,万鸟嬉戏、渔歌唱晚;文化底蕴深厚。“神农五谷”、“仙人古渡”、“粉水澄清”、“后湖夜月”人文故语千年传颂,“湿地八景”风光旖旎,与老街古建筑群落、三神殿交相辉映;交通区位便捷。西偎道教圣地武当山、南邻原始森林神农架、东接三国之都襄阳古隆中,福银(汉十)高速、襄渝铁路、武康复线穿境而过,襄阳机场、武当山机场(在建)1小时车程。
建设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构筑城市绿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打造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乐园,建成河谷新城的靓丽名片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
汉江湿地完善的生态环境是谷城县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具有防洪蓄水、调节气候、提高县城环境质量、美化环境、保障城关镇生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多年形成的产业特点、稀有的生态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纳入谷城县城市发展规划,现规划“六大功能区”,即神农农耕体验区、湿地生境游赏区、汉江文化展示区、湿地科普宣教区、湿地生态保育区和湿地管理服务区。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保护开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并逐步受到国家重视。截止2014年,全国共建立湿地保护区553处,保护面积占总面积1/3,近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而与此同时,作为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江流域,却在湿地保护开发方面相对滞后,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后,汉江不仅要承担为首都人民提供优质安全水源的责任,而且要承载日益加剧的中下游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压力。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汉江湿地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迫在眉睫。现就有关情况作一介绍,并对汉江湿地保护开发提出我们的初步想法,敬请各位专家、领导指正。
汉江湿地的有关情况,可用三句话来概况;
第一,汉江是万里长江最大支流,被誉为亚洲的多瑙河。保护汉江就是保护长江,就是支持南水北调。汉江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为中国四大著名水系。汉江全长1577公里,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在武汉市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年均流量589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年入海量。汉江上游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而汉江中游也为南水北调备用水源,2010年北京人将喝上清洁甘甜的汉江水。由此可见,依托湿地保护汉江,不仅是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需要,也是保障首都人民安全饮用水的需要。
第二,谷城位居千里汉江中游,在汉江生态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汉江自丹江口水利枢纽出水口流经谷城冷集、城关、庙滩、茨河四个镇,下入 “三国文化之乡”——魅力城市襄樊,流程61公里,全程水质达到国家一级地表水标准。滨临汉江的谷城县位于武当山东麓,东邻名城襄樊,西偎车城十堰,版图面积2553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三个开发区,总人口55万。因中华民族祖先神农氏在此“尝百草,植五谷”而得名,自西周封谷国以来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境内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三源交汇,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共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互渗同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繁多。全县森林覆盖率67.9%,被生态学家称为“绿色生态之乡”、“避暑度假天堂。”基于历史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的洗礼,谷城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建成汽车配件、纺织服装、循环经济、电子科技、水力发电、新型建材、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八大经济板块,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60.4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3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增幅均在15%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位居襄樊县市之首。截止2014年,已经先后获得全国百家生态示范县、绿化百佳县、全国节能与环保产业基地、全国卫生县城、全县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第三,汉江两大支流南、北二河在谷城交汇,形成汉江最大的湿地——后湖湿地。保护和开发好汉江后湖湿地,对于整个汉江流域湿地保护具有示范带动的深远意义。发源于秦巴山脉神农架原始森林的南河、北河,在谷城城关汇入汉江所形成的汉江后湖湿地,区位十分独特,三面环水,西偎县城,在县内与“中国南避暑山庄”大薤山、千年古刹承恩寺、南河小三峡景区相衔接,成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邻道教圣地武当山,南靠原始森林神农架,东接三国文化之都古隆中,是汉江流域壮丽河山孕育而出的一颗璀璨明珠。汉江后湖湿地面积广阔,横跨9个行政村,农户5667户,20479人,面积38.3平方公里。区域内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谷城八大景有“仙人古渡”、“粉水澄清”、“后湖夜月”、“ 军山群羊”四大景观分布在汉江湿地,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保护良好,植被茂盛,水草丰美,白鹭群翔,万鸟栖息。我们认识到,保护汉江湿地,净化汉江水,既能惠及汉江流域人民,也同样惠及北京人民。
当前,汉江湿地保护开发面临着良好的战略机遇。国家加大了对生态湿地的保护力度,温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保护水、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国家对汉江中下游进行补偿性投资,国家水利部对汉江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堤防建设、河道疏浚的投入,湖北省政府正在制定汉江流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强汉江流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且在建设鄂西北生态旅游圈中,把汉江谷城区域列为精品段。但是,保护开发汉江湿地,我们还处在摸索起步阶段,迫切渴望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部长为首长的高层专家团的亲切指导,帮助解决这样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帮助和指导我们制定汉江后湖湿地保护开发规划。我们提出的汉江湿地保护开发规划,还是一个初步构想,需要高层专家团帮助我们对于汉江后湖湿地保护开发进行定位,并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二是帮助和指导我们将汉江后湖湿地保护开发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笼子。汉江既是沿岸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首都人民的母亲河,保护汉江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次,专家团亲临汉江湿地考察调研,将为汉江湿地保护开发提供具有前瞻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端可行的调研成果。我们企盼通过专家团利用调研成果及其重大影响力,让“汉江既是沿岸人民母亲河,也是首都人民母亲河”的观念深入人心,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将调研成果与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和长江、汉江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对接,湿地保护开发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接,建立富有成效的项目申报和实施机制,加大对汉江湿地保护开发的支持力度,既推动汉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又切实保障南水北调水源。
三是在谷城设立汉江湿地保护开发管理机构。汉江湿地保护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汉江流域一项崭新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有必要成立一个管理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协调汉江流域的湿地保护开发工作。鉴于谷城地处汉江中游起点这样一个特殊的区位,汉江与其最大两条支流在此交汇,且拥有汉江流域最大的湿地,我们吁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考虑在谷城设立国家级汉江湿地保护开发管理机构,并将汉江后湖作为汉江湿地保护开发的示范区和观察点,纳入相应课题研究,推动整个流域的保护开发工作。
“三水绕城风景这边独好,双雄聚首人物此地风流”。汉江湿地保护利在沿岸,惠及北京,期待着您的指导帮助,共创流域的辉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