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历史人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1
  虞舜

  虞舜(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明君。因其先人封于虞,又叫虞氏、虞舜。姚姓,又名重华(相传他目中有两个瞳子)。 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

  《孟子·离娄篇》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在诸城城北5公里处,现为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村,该村村头有舜祠;村中曾有一古井,相传舜曾饮于此,名曰“舜井”;村北有土埠丘陵,名曰“历山”,据说舜曾耕于此。至今,诸冯一带仍流传着舜的传说。

  公冶长

  公冶长(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世居诸邑公冶场村(今诸城市马庄镇近贤村)。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20位。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并以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冶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公冶长墓,座落在诸城市马庄镇锡山子(原名公冶山)东南麓。公冶长书院,在今安丘县城顶山。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年)知密州(州治在今诸诚市),他在密州不到两年时间,关心百姓疾苦,在常山祈雨,今尚存雩泉为证;在超然台放歌,多有佳作,奠定了其豪放派词风,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超然台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佳作。

  赵明诚与李清照

  赵明诚

  (1081-1129),

  字德甫,

  宋朝密州(诸城)人,

  著名金石学家。

  父赵挺之是吏部侍郎。

  赵明诚少为太学生,弱

  冠时即潜心搜蓄金石书画。

  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山东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曾在青州城居住十几年,其间李清照创作了大量脍灸人口的文学作品;赵明诚在李清照协助下,完成了《金石录》初稿。他们的收藏日益增多,于是起书库、购大厨,分门别类置放各种书册,满满装了10余大屋。他们孜孜不倦地阅读、研究,每夜必燃尽一烛方休,甚至彻夜不眠,“其乐在声犬马之上,”终于在1117年秋写出《金石录》初稿,集金石刻辞2000种,分30卷,由刘趾作序。1120年,赵明诚重被朝廷起用,出知莱州。1126年,李清照随赵明诚在淄州任上,突然听到金兵进犯京师,夫妻“四顾茫然”,看着盈箱满箧的珍贵文物,“知其必不为己物矣”,不胜留恋痛惜之情。1129年,赵明诚出任湖州知事,在赴朝廷述职途中染病,

  8月18日在建康(今南京)去世。

  张择端

  张择端(公元12世纪·北宋,生卒年月不详)字正道,又字文友,

  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本是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作品气势恢弘,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李澄中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

  诸城市箭口镇西辛庄子村人,后迁居县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少颖异。弱冠为诸生,每试必冠。康熙十八年(1679),试中”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又充明史纂修官,奋笔侃侃无所避。尝召赴瀛台泛舟,赋诗称旨。退居潍上,仅茅屋数椽,以蔽风雨。李澄中学问渊博,诗冲和,宗盛唐,词多比兴,稚而能切。工文,尤好为诗,著有《卧象山房集》三卷,附录二卷及《日云村集》八卷(均为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丁惟宁与丁耀亢

  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又字养静,号少滨主人,诸城城里人,是《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亲。嘉靖甲子(1564)举人,乙丑(1565)联捷进士,为官清正,不阿权贵,多有政声。于万历十五年(1587)十一月罢官归里,隐居九仙山。是嘉靖年间一代鸿儒,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连名重一时的文坛巨匠王世贞、董其昌、王稚登都尊敬他且与之为友。万历年间的《诸城县志》中就收录了他大量诗文,如散文《改建龙湾镇巡检司记》、诗《观日出》、《观潮》、《雪霁超然台步月》、《登北极台怀旧》、《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谣》、《山中即事》等。

  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宁之五子,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木鸡道人、辽阳鹤等。1599年出生在诸城城里,生长在名门世家。其祖父丁纯、父亲丁惟宁皆在明廷以进士仕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续金瓶梅》是丁耀亢的小说代表作。该书承袭《金瓶梅》而来,书中杂以淫秽描写,后来成为禁书。

  刘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

  号石庵,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县)人。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 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 深得百姓喜爱。比纪晓岚年长4岁,是一位将门虎子, 自幼聪慧过人,出身于山东诸城 。

  刘氏家族,祖父刘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嘉庆二年,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辩,文章书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书法最佳,擅长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学颜真卿、苏轼等名家书帖,后自成一家。与当时的翁方纲、铁保、成亲王统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而刘墉为最。说颇多,大都是歌颂他精明强干,足智多谋。

  窦光鼐

  窦光鼐(1720-1795)字元调,号东臬,山东诸城市箭口镇高家庄人(今属山东安丘市景芝镇)。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由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顺天府府尹、福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会试大总裁等职。窦光鼐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诗赋尤佳,素有“才子”之称,与纪文达、朱文正、方纲等文学名流,在朝主持文运三十年,使文学艺术极盛一时。为官廉正,勤于职守,世人称赞。其著作有《省吾斋诗稿》、《省吾斋文集》等。

  诸城古琴派

  近两百年来,山东诸城县形成了一个以王氏琴家为中心的古琴流派——后人称之为“诸城派”或“琅琊派”——目前发现此派最早的琴家是清嘉庆年间历城(今济南)毛式郇先生(字伯雨、圻子,约1775-1884),其手稿《龙吟馆琴谱》抄录的八首曲目为诸城之祖谱。有理由相信诸城派的起源应更早。

  清道光年间有王雩门先生(字冷泉1807-1877),德高望重,博学多闻,善操古琴,传为金陵派。其辑订的《琴谱正律》中也只有一曲《长门怨》与诸城派《龙吟馆琴谱》相吻合。同时还有王作祯先生(字心源,1842-1921),诸城城里人。习琴自乃王溥长先生(字既甫,1807-1886)高山景行,不求显达,以琴诗自娱,辑订有《桐荫山馆琴谱》。其父与冷泉先生过从甚密,《琴谱子律》之《长门》一曲应自王既甫先生处得来。王心源与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东并称“诸城二王”。

  清末则有王露先生(字心葵,1878-1921年)高才大德,聪颖敦厚。从心源先生习琴,兼研究冷泉先生琴谱,历十二载,融会贯通,并蓄南北,从而形成诸城流派。又东渡扶桑习西乐六载,得学士学位,学贯东西,归来于泉城立“德音琴社”传琴。1919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延先生于校授琴,琴社逐移北平。从学而有成就者甚众,遍及神州。入室弟子为詹澄秋、张友鹤两先生。先生精于制琴,监制250余新琴,多精品,分赠琴友,传播琴学,功莫大焉。亦精道律吕、作曲、长古文辞、瑟与琵琶,辑有《玉鹤轩琴谱》录入三十曲,其中八曲首与《龙吟馆琴谱》完全吻合,几乎未动分毫,先生之渊源共有目也。同时,另一传人王宾鲁先生(字燕卿,1867-1921),另僻蹊径,突破传统,独树一帜,与诸城派风格不同,人称“梅庵派”,1911年经康有为先生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琴,其为首次进入高等学府授琴的琴家,甚有声望。

  诸城琴派艺术风格特点大致为: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

  诸城现当代文化名人

  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

  诸城相州镇相州村人,曾化名为王恂如,笔名有剑先、鉴发、容庐、卢生、恂子、鸿蒙、TC等。

  王统照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著名作家,工诗善文,一生笔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译作品近百种。他是一位为新文学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战士。曾参加五四运动,从事新文学创作。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版有诗集《鹊华小集》、论文随笔集《炉边文谈》、6卷本《王统照文集》等。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等职。

  陶钝

  陶钝(1901-1996),原名徐宝梯,

  字步云。曲艺研究家、作家。诸城市昌城镇徐家河岔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是山东文化界救国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和鲁南国民抗敌协会的发起人,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建国后,先后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散文集《故乡十小记》、《在福建前线》,短篇说唱《姑嫂打水》、《小俩口算账》等。他对文艺工作特别是曲艺工作发表了许多论述,为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尤其是曲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有《陶钝文集》和50万字的回忆录《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述》。

  孟超

  孟超(1902-1976),原名宪启,字励吾,又名公韬,诸城城里人。孟超能诗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艺运动培养起来的著名作家。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1928年在上海与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春野书店及《太阳月刊》,参加左联,与冯乃超、夏衍等人创办艺术剧社。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报》、《新民报》文艺副刊编辑,1949年后历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委会委员,总署图书馆副馆长,出版总署图书期刊部秘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作品有诗集《侯》,杂文集《长夜集》、《未偃草》,长篇小说《潭子湾的故事》,戏剧《李慧娘》等。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诸城吕标乡

  臧家庄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

  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

  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引起注意。抗战爆发前,诗人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进一步反映农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50多年来,臧克家结集出版的新诗、旧体诗、散文、小说、诗论等著作近60部。对我国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

  崔嵬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曾用名崔徵晖、崔浚、疯子,后改名崔嵬。诸城市昌城镇

  王家巴山村人。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导演、剧作家。从30年代初从事戏剧工作起,先后创作、改编近30部作品。代表作有《察东之夜》、《张家店》等。他在表演上戏路广、手法多、力求形体动作的质朴、洗练和内在情感的真挚流露,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个性化表演的艺术境界。他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其导演作品在坚持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的基础上,注意融入写意手法,逐渐形成粗犷、浑厚、朴实、自然的特点,如《人命贩子》、《母亲》、《十六条枪》等戏的艺术成就,对根据地早期话剧运动建立较完整的导演制度具有启示作用。崔嵬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完了《平原作战》、《风雨历程》等几部影片。

  王希坚

  王希坚(1918-1995),又名王熹坚,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人。王希坚从事文学创作50余年,为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迎春曲》,中篇小说《变工组》,短篇小说集《东老石人社》、《前沿阵地》,诗集《民歌百首》、《黑板报上写诗歌》、《自由诗》、《远方集》,鼓词《老会长》等。1976年后发表中篇小说《雨过天晴》,短篇小说《李有才之死》、《牛棚诗人》等。曾主编过《群众文化》、《山东群众》、《山东文学》、《历山诗刊》等文学刊物。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诸城市相州镇

  相州村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短篇小说《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李仁堂

  李仁堂 (1930-2002),祖籍山东诸城,

  生于吉林。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74年,因演出影片《创业》而引起影坛注目。1980年,因在影片《泪痕》中扮演朱克实,获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和上海电影文汇奖最佳男主角奖。1994年,因成功地扮演《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获1994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男主角奖。主要作品有《青松岭》、《创业》、《泪痕》、《被告山杠爷》、《元帅之死》等电影。曾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 金鸡”双奖,中国电影 “华表奖”,中国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95年获得中华影星表演成就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和“世纪影星”中国电影百年世纪奖。其书法颇有造诣。

  刘大同

  刘大同(1865-1952),原名建树,后改名大同,号芝叟,疯道人、芝里老人,诸城芝畔(今属安丘)人。清末秀才。曾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刘大同为人耿介有骨气,是早期民主革命志士。一生擅书法、好诗词、喜收藏。曾在天津举办画展,并将收入资金捐赠山东医院。著有诗集《岭南吟》、弹词 《复太古》 和《 白山经咏》等文论。其书画作品现藏于诸城市博物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